新华社播发“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长篇通讯——

大国港口新脉动

近日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超大型集装箱船正在进行LNG燃料加注。(吴梦凯 孙佳丽 摄)

据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

记者 丁锡国 白佳丽 杨文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港口考察,聚焦现代化港口建设,擘画新时代港口发展蓝图。

今日之中国,一座座繁忙大港,犹如镶嵌在河海岸边的串珠,以蓬勃的活力和崭新的面貌,呈现出经济发展新脉动。在第21个中国航海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访沿海多地看到,以港口为支点,我国正以更自信、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新航线”拓展记

日前,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又“解锁”了新线路——“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正式运营。

随着汽笛长鸣,100个满载光伏板与日用百货的集装箱乘上81114次班列启程,从浙江义乌苏溪镇的集装箱办理站驶向宁波舟山港。义乌小商品“坐”上火车直奔大海。

调度室里,值班人员盯着屏幕上的蓝色光点。光点每闪烁一次,就离宁波舟山港近10公里。“世界超市”和“世界第一大港”的距离,在电子地图上缩成一道蓝线。

“作为全国首个为海铁联运打造的铁路场站,货物进了苏溪站,就等于进了宁波舟山港。”浙江海港义乌枢纽港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建民说。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波舟山港考察时指出,宁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

“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我们不断向着世界一流强港的目标加速迈进。”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党委书记陶成波说。

除了面向大海拓展新航线外,宁波舟山港不断向内陆拓展,凭借铁路直通镇海港区、北仑港区、穿山港区的独特优势,与铁路部门紧密协作,不断加密海铁联运班列。

“20多年前,海铁联运只停留在规划图纸与设想中。”宁波舟山港铁路北仑港站工作人员袁孝晶记得,彼时受制于基础设施不足、技术衔接难题,铁路与港口间的“最后一公里”始终难以贯通,“那时,零星的集装箱在铁轨与货轮间流转,每天的装卸量不过几箱。”

如今,“把港口延伸到工厂门口”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内陆企业也能感受到“出厂即出海”的“类沿海”待遇。

在河南平舆县的车间里,工人把折叠椅装进印有“平舆—宁波舟山港”的蓝色标识集装箱,铁路30小时直达港口码头,每箱节省成本约3000元;

在安徽合肥生产的光伏组件,搭乘“皖甬欧”班列,18小时抵宁波舟山港再衔接中欧快航,全程27天,“门到门”抵达德国威廉港,比传统海运快12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沿海地区,多个港口都在提升能级、拓展航线的路上加速奔跑。广西北海铁山港区主动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陆海铁联运覆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舶通行能力不断提升;在琼州海峡的北岸,广东湛江徐闻港已跃升为全球最大客货滚装码头,并向着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现代化水陆交通运输综合枢纽迈进。

“我国大港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将发挥更大作用。”陶成波说。

记者手记

在全球贸易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星罗棋布的港口,贯通起来便构成了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通道。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节点间强大的“联通力”,不断打破地理界限,推动全球经济协同发展。

“智算力”养成记

“滴!滴!滴!”在天津港安全环保与应急管理一体化平台,场景大模型传来预警:钢卷吊装作业期间,有作业人员未及时进入安全岛。2分32秒后,预警处置、复查全部结束,人员安全无虞。

作为全球十大港口之一、京津冀的海上门户,天津港人、机、厂、车、船、货交互频繁,日常生产就涉及15类车型、18类场地、22类机械设备,超过20种货物。

港口车船交织、货物繁杂,如何保障人员安全向来是个难题。“过去,港口作业的风险隐患主要靠人力现场排查,耗时费力。”天津港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战略科技部经理赵磊说。

半年多前,赵磊接到新任务——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教”港口摄像头识别出复杂的作业场景,让大模型“读懂”港口生产的各种工况,从而实现智能技术赋能港口安全生产。

“挑战很大!”赵磊看着电脑上一组组复杂的数据,不免忐忑。

参与研发的李嘉琛展示了一张从数十米高空拍摄的俯拍图:在摄像头拍摄的画面中,人影微小如豆,安全帽仅似模糊色斑。

更棘手的是,工人穿戴的安全帽、反光衣和工服有多种,随机搭配存在上百种组合。如何精准地识别每一个工种在执行何种任务,又如何及时地进行安全检查并作出提示?

赵磊和团队决定,搭建符合天津港特点的“样本库”。团队在一周内跑遍了12个码头,协调测试人员搭配不同的安全帽和反光衣,在几十个摄像头下轮番“走秀”。

最初,人工对样本中的安全帽、反光衣逐一画框标注。大模型具备基础学习识别能力后,“消化”效率迅速提升。30多人的团队,历经4个月,终于建成覆盖80个子类、超100万张图片的专业“样本库”。

今年6月,融合港口业务场景与大模型能力的智能化监管系统全面铺开测试,在非作业人员识别、圆形货类吊装作业监测等场景中发挥作用。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港考察时强调,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

“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向算力要‘竞争力’‘联通力’,已经迈出了坚实的脚步。”赵磊说,“以前盯20块屏幕,现在大模型替我们‘瞪大眼睛’。”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更多港口正加速驶向智慧化新航道。山东日照港,大模型的引入让港口设备迈入智能化决策时代,“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蓝图正逐步成为现实;河北沧州黄骅港,依托智能化打造全流程抑尘系统,已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翻堆取装全流程智能化的煤炭港口……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杨杰敏说,我国港口与先进算力的“双向奔赴”,正在为全球港口数字化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记者手记

创新,是敢为人先的魄力。对细微难题的精准解决,关乎港口未来发展。微观层面的技术攻坚,汇聚成推动我国港口数字化转型的巨大动力。

2025-07-13 新华社播发“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长篇通讯——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4195.html 1 3 大国港口新脉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