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奋人心!首支应征曲谱诞生

蒋大为听后点赞“旋律很美”

记者 廖惠兰

“第一首应征曲谱诞生了!”昨天,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

宁波日报报网端《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全球征曲活动启动不到一周,就收到了来自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徐阡寒创作的首支完整曲谱作品。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首致敬经典的新作获得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原唱蒋大为的点赞:“曲子谱得很好,旋律很美,很有感染力,有记忆点。”

本次征曲活动自7月3日启动以来,获得国内外文艺界的热切回应,活动组委会已收到来自北京、上海,乃至奥地利、保加利亚等海内外音乐人的咨询电话和创作意向。

国内音乐界反响尤为热烈,各地音协组织积极响应,来自浙江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宁波大学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的师生纷纷参与创作,众多音乐创作者正为同一支歌曲,心潮澎湃。

好歌词“自带”旋律

十分钟的灵感迸发

“看到歌词的瞬间,我脑海里就有了旋律……”徐阡寒谈及创作过程时说,“我看着歌词,当时旋律就像泉水一样涌出来了。”

7月3日下午,徐阡寒在刷朋友圈时偶然看到好友、词作家陈民宪分享的“征集令”,便以“唱读”的方式即兴创作,仅用十分钟完成了初稿。

曲谱初稿一气呵成。她形容这种创作状态为“妙手偶得”,在徐阡寒看来,“好的歌词自带旋律,作曲者只需将它‘翻译’成音符。”

“民歌风格、四二拍,延续原曲的抒情基调进行了全新创作。”接受记者采访时,徐阡寒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她的新作。

徐阡寒应征的作品,特别之处在于“一脉相承”。徐阡寒巧妙地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经典的两处旋律,融入新作。

“比如‘拉拉哆’和‘索咪咪哆’这两拍的音符,我让它们像DNA一样延续在新作中,让人一听就能关联到桃花盛开的记忆。副歌部分则用极富张力的旋律线条,诉说着‘重回’的感动与期待。”徐阡寒说,这样处理既是对经典的致敬,也为歌曲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这两处旋律也如暗线一般,串联起两代人的情感”。

跨越13年的缘分

从同车采风到“隔空共鸣”

一段跨越13年的音乐缘分,在《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旋律中,完成了奇妙的轮回。

13年前,徐阡寒曾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词作者邬大为一同参加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在广东梅州举办的全国理事会,当时她与邬大为同乘一辆观光车。

当时,邬大为已是词坛前辈,而徐阡寒刚刚当选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在观光车上,邬老毫无架子,亲切地向后辈讲述自己在部队的创作经历。

“当时我就坐在他身边,现在回想起来,心情还是很激动,邬老很健谈,一路上跟我分享了很多创作故事。交谈间,能感受到他的和蔼可亲和才华。”徐阡寒说,那是她第一次见邬大为。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对徐阡寒而言,是童年时,在外婆家广播里最常听到的旋律。

“每天早上六点钟,家家户户的广播就响了,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听广播里一首接一首地放歌,简直如听仙乐。”徐阡寒描述着那个纯真年代的音乐记忆,“特别是《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当时非常火,旋律响起,眼前就会浮现桃花盛开的画面,特别美。”

“我还曾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改编成笛子版。”徐阡寒说,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巧合,没想到13年后,以这种方式和邬老又续上缘分,“所以当时看到征集消息的时候,想也没想就为《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歌词谱了曲”。

作品多次登上央视舞台

从广播里走出的音乐才女

2025年央视春晚,一曲将江南韵味与家国情怀完美融合的《无锡景·家国情》(徐阡寒填词),让亿万观众知道了徐阡寒的名字。

而谁能想到,作为知名词作家,徐阡寒最初的音乐启蒙,竟是外婆家的广播。

“小时候,等广播里放歌,也成为童年最大的乐趣。”徐阡寒说,自己的童年是在丽水乡村度过的。外婆家的屋外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几株桃花点缀其间,“广播里播放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当时我也以为唱的就是自己的家乡”。

小时候,没有专业指导,凭着对旋律的敏感,徐阡寒跟着广播里的旋律自学识谱;12岁创作人生第一首原创歌曲;嫁妆是一架钢琴……徐阡寒的音乐之路,始于最朴素的热爱。

如今,徐阡寒已是业内知名的词曲音乐人,创作近千首词曲,作品屡屡登上央视春晚、亚运会等顶级舞台。她的作品包揽文旅部“群星奖”、多省“五个一工程”奖等近300项荣誉。

徐阡寒的创作方式很纯粹——“拿到歌词,直接唱着谱曲。”

“‘吃透’百首歌,下笔更自如。”徐阡寒建议年轻人要多听经典民歌。

2025-07-10 蒋大为听后点赞“旋律很美”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3623.html 1 3 振奋人心!首支应征曲谱诞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