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慧琨
产业科技创新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着力点。党中央高度重视产业科技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十五五”产业科技创新面临形势
一是产业科技创新加速迭代并呈现交叉融合趋势。当前,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通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量子科技、基因编辑、脑机接口、激光制造等前沿技术正在取得新突破,并与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催生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创新范式发生重大变革,生成式AI重塑医疗、材料等领域研发模式。这就要求宁波必须抢抓产业科技变革机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做强产业发展新动能。
二是科技领军企业对产业科技创新主导地位愈发凸显。近年来,以华为、比亚迪等为代表的科技领军企业处于全球科技产业竞争一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从产业科技创新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进军。“十五五”期间,科技领军企业通过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全球创新资源整合、高层次创新人才聚合等举措,其产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地位将进一步强化。宁波作为民营经济大市,拥有领先全国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要进一步发挥领军企业的创新主导作用。
三是产业科技创新将成为培育壮大新兴未来产业的关键举措。新兴未来产业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来,国内主要城市纷纷加大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开辟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元宇宙等新领域新赛道。“十五五”期间,产业科技创新将加速突破并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部分新兴未来产业有望实现大规模量产,形成更多新兴增长极。宁波虽已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等一批新领域新赛道,但仍需加大产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奋力抢占新兴未来产业制高点。
四是产业科技创新将更加依赖高效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织的背景下,产业创新生态加速重构,杭州“六小龙”的崛起揭示,以产业政策、科创平台、金融资本、高素质人才、数据资源等为主体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在产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作用显著提升。这就要求宁波要持续加大在创新平台布局、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引培、知识产权保护、金融资本保障、数据开放共享、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的系统建设,构建高效、协同、联动的一流创新生态。
加快推进宁波产业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十五五”时期,宁波要把产业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加快建设完善需求导向、企业主体、产业主导、生态协同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一是强化需求导向,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产业、企业、市场等技术创新需求,搭建多路径多形式的需求响应机制,迭代实施“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构建“企业出题、政府助题、机构解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协同高效的技术攻关模式,有组织地攻破一批引领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鼓励企业、高校院所、投资机构等建设高能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搭建高水平概念验证中心和小试中试平台,打造高质量孵化器加速器,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首试首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行业应用,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二是强化主体建设,锻强企业创新硬核实力。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底座,引导更多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向科创企业集聚,加快培育一批赛道新、成长快、人才密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力作用,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快打造一批敢于啃创新“硬骨头”、闯科技“无人区”的科技领军企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前沿共同梳理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三是强化两新融合,培育壮大新兴未来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探索“人才团队—创新产品—场景应用”培育路径,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能源等科技含量高、关联效应大、发展前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布局前沿新材料、元宇宙、新型储能、空天开发、深海深地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探索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争创省级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强场景清单梳理挖掘发布,探索新兴未来产业“场景+试点+推广”的全周期场景供给机制。
四是强化要素集聚,打造一流产业创新生态。加快以世界一流标准打造甬江科创区,引导技术、人才、资金、设施等各类创新要素向甬江科创区集聚,打造科创主平台、人才新高地、都市未来城。优化完善产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各类创新要素的融通联动协同,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积极培养使用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完善天使基金、产业基金等运作模式,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支持更多社会创投机构投资科创企业。
(作者为市工业和数字经济研究院综合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