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海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攻坚期,也是宁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准确研判发展环境中的“变”与“不变”,对于宁波科学应对形势变化、主动把握战略机遇,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重大。
“十五五”新型工业化面临形势
一是大国博弈格局演进牵动全球经贸规则调整,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关系呈现持续恶化趋势。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与新兴经济体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全球供应链布局正从过去主要基于自由贸易和经济利益转向综合考虑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美国加快推动与中国“脱钩断链”和“小院高墙”科技制裁,推动供应链“本地化”“近岸化”“友岸化”。欧盟、日本等经济体改变单纯追求“效率优先”的目标,推进供应链多元化。我国面临发达国家对国内中高端产业打压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中低端产业追赶的双重压力。这些变化不仅影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更推动国内企业加速开展跨国产业转移。对于对外依赖度较大的宁波来说,在国际贸易市场将面临更多更大的不确定性,并随着大规模产业转移可能出现制造业份额下滑、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二是科技革命与需求升级双轮驱动,“多点暴发、持续迭代”的产业革新不断深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人工智能大模型、生物科技、量子科技、新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正在发生革命性突破,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无人驾驶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新产业新赛道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消费群体成为国货消费的主力,我国开始进入“国货平替”消费新阶段,中国制造的时尚消费品因高性价比和供应链优势而愈发具有竞争力,国货消费将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宁波应主动抢抓前沿技术发展和需求变革机遇,前瞻布局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赛道,铸强新兴未来产业新动能。
三是“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将对创新范式、产品形态、企业组织、制造模式等进行全方位变革。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各领域持续产生全方位、深层次的革命性影响。人工智能成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驱动力量,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有机互动和协同共生,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结构性重组,将重构创新范式、产品形态、企业组织、制造模式,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宁波要积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打造“人工智能+”标志性场景和特色产品,推动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层次赋能宁波制造业转型升级。
四是“碳达峰”目标日益临近,产业绿色化转型挑战与机遇并存。工业是碳排放控制的重点领域,国际国内碳管理机制将在“十五五”期间落地实施。2026年欧盟将正式实施碳关税,我国也将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工信部等部门相继出台碳排放统计核算、碳足迹管理、工业产品碳足迹、零碳园区等系列文件,“十五五”期间将全面加速落地执行。宁波经济外向程度高、能源消耗量大,必将面临碳关税、碳排放双控制度落地带来的系列影响。同时,宁波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产业布局和发展契合全球能源结构向低碳化、绿色化转变的趋势,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加快推进宁波新型工业化发展
“十五五”时期,宁波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推动宁波制造业创新动能更足、产业能级更高、企业主体更强、质量效益更优、产业生态更好,走出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实践路径。
一是突出两新融合,塑强新质动能内生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要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关键在于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要加快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高能级平台建设,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链”。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培育具有高强度研发投入、高效率研发体系、高水平研发成果的创新标杆企业,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二是突出结构优化,锻强先进集群竞争力。坚持锻长板补短板育新板,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产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迭代打造“361”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项目招引,聚焦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着力打造技术密集度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扩张能力强、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显著的新支柱产业。
三是突出“人工智能+”,做强数绿转型驱动力。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推进“技术+产品+场景”适配,构建“行业垂直大模型+智能终端+关键零部件”的智能产品产业链体系,打造高品质融合应用场景,促进企业数字化、产品智能化、产业链协同化一体转型。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积极发展绿色制造体系,探索建设零碳园区,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强化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有序实施节能降碳、技术降碳、循环降碳、数字降碳。
四是突出主体培育,增强优质企业引领力。分级分类开展“大优强”企业培育,鼓励企业构建全球化经营网络,强化资源全球配置功能,培育制造业总部经济。加强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精准化培育,支持单项冠军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产品孵化—场景适用—产业化”的未来产业育新机制。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扩面提升,做优“种子企业”孵化培育体系。
(作者为市工业和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