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敬涛 卢凯翔
文化和旅游等重要领域的消费,已经成为我国新兴的消费增长点。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通过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丰富消费业态和场景,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
文旅消费产品的提质升级是供给端通过系统性创新与优化,满足消费者从“基础需求”向“品质需求”跃迁的核心路径,需从文化、技术、制度三个维度构建“内容创新—技术赋能—制度保障”的供给体系。
地域文化活化:符号价值驱动的差异化供给
地域文化是文旅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载体,其价值源于文化符号“在地性”与“创新性”的平衡。
一方面,在地性是地域文化的根基,它要求文旅开发必须深植于地方文化基因。宁波天一阁作为亚洲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将明代藏书家范钦家族的文脉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实现了以“书文化”为核心的地域文化活化。宁波老外滩的改造,则保护了晚清外侨建筑群,将港口贸易历史、商帮文化融入现代商业空间。游客漫步其中,既能感受甬城的历史印记,又能体验融合的餐饮业态,使历史街区成为城市文化符号的具象载体。
另一方面,创新性是地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所在。宁波博物馆运用独特的建筑设计来表达和重构地域文化,巧妙地融合了宁波的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工艺,形成了具有宁波记忆的立面。在体验经济时代,文旅产业更多地解码传统符号、重构消费场景、注入情感价值,形成了以地域文化为内核、运用数字技术的高附加值业态,实现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经济价值的倍增效应。
数据驱动精准供给:构建消费者需求导向的供给体系
在文旅产业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供需错配长期存在,景区往往不能真正洞悉消费者的需求所在。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感知—分析—反馈”闭环系统,正是破解文旅消费供需错配难题的重要路径。
在需求端,整合票务系统、移动支付数据、社交媒体评论等多源信息,景区能够建立游客行为分析模型,针对性推出互动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需求预测模型还能预判节假日客流高峰,为景区动态调整开放时间、分流路线提供依据,避免传统模式下“旺季爆满、淡季冷清”的资源错配现象。供给端的动态调整机制以智能调度系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停车场、餐饮区等设施使用情况,动态调整观光车班次与服务点位。反馈闭环的构建,则以用户行为追踪与即时交互实现。文旅平台将游客的实时评价、路线选择等数据即时反馈至供给端,形成持续优化的服务链。
基于此洞察,景区可针对性升级智能导览系统,设计数据驱动的消费场景,实现游客消费转化率的系统性提升。
政策赋能与资源整合:夯实高质量供给基础
政策赋能与资源整合是推动文旅供给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政策引导层面,需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建立文旅、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联席工作机制,制定“文旅+”融合专项规划,明确跨界合作的实施路径与支持方向,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用地支持等政策工具,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向文旅产业链关键环节聚集,构建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的创新生态。
例如,“文旅+农业”领域可将传统农耕文化、特色农产品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场景,开发“田园采摘+非遗手作”等复合型产品,不仅延伸产业链、提升游客体验,还能降低景区管理成本。
其中,资源整合过程需注重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与人性化升级:数字化方面建设全域文旅大数据平台,整合景区预约、交通导览、消费支付等功能,实现“一码通游”,提升服务精准度;网络化方面完善“快进慢游”体系,优化旅游专线、跨区域直通车及城乡接驳服务,破解可达性难题;人性化则聚焦适老化改造、无障碍设施、公共休息空间优化等细节,提升服务包容性。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旅游系、宁波市文旅融合发展与国际传播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