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筑牢思政课“关键课程”地位,加速推进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纵深发展,是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在机制建设、师资培育、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大思政”工作格局初步显现。与此同时,对标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目标,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类型定位、增强适应能力”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像思政课程目标与工匠精神培育融合表层化、产教协同育人在思政实践课堂运用不足、数字赋能思政课建设有效性不强、双师型思政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等。破解这些问题,需要从重塑课堂“主渠道”、重构实践“大平台”、建好育人“大师资”三方面突破。
以校企融合理念重塑课堂“主渠道”
将职业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立足高职教育特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创新理论与行业技术标准、职业核心素养相融合。如结合浙江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在智能装备、跨境电商等专业嵌入“中国智造思想库”教学单元;在卫生健康类专业中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者职业精神,让理论教材彰显“产业语态”,让思政课教材真正深得下去、新得出来、活得起来。
将实践资源有机贯通思政课程教学课堂。充分挖掘盘活区域文化资源、红色资源和行业资源创新实践案例,将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家精神、革命英雄先进事迹、生动鲜活的行业实践典范、大国工匠事迹等引入课堂,推动优质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着力打造有“新时代味”“行业味”“地方味”的思政课。
将职业素养有机嵌入思政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不同主体广泛参与的思政课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知识积累度、主观努力度、行为实践度等纳入教学评价内容,融合成果导向、过程跟踪、发展诊断等多元评价方式,系统评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的耦合提升效度,精准呈现思政课教学与劳模精神培育、职业伦理养成的同频共振效能。
以产教协同思维重构实践“大平台”
构建“双主体协同”实践教学组织体系。在校内完善“党委统筹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主抓—相关职能部门横向贯通—二级学院纵深联动”的四维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党委专题研究部署、宣传部统筹工作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课程建设、相关职能部门牵头模块化工作运作、各二级学院打造思政实践品牌的网状化工作体系。校内外,成立由产业教授、思政名师共同领衔的校企实践育人协同中心,联合地方组建“红色工匠联盟”等,将校外党建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思政工作站”,形成产、教、城联动的实践育人新格局。
创建“产业链延伸型”实践教学基地群。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无缝对接,相关部门牵头做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鼓励将思政课搬进文博场馆、革命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田间地头的同时,拓展地方和行业类特色实践平台。如宁波积极开发现场教学专题,在临港经济示范区打造“向海图强”海洋强国实践教学带;联合入选国家、省市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的企业,开发工匠精神培育主题园等,使生产线变为教育线、质检点成为育人点。
建设“数智工匠”虚实融合思政实训平台。打造沉浸式育人应用场景,如宁波依托市产教融合智慧云平台建设专题资源库,开发“新时代工匠数字孪生思政馆”等场景化学习空间。创建“思政导师数字工作坊”,运用大数据分析建立学生职业素养成长数字画像,动态生成个性化培养方案。建设覆盖全城企业的红色教育资源导航图,充分利用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思政课虚拟教育场域,形成数字思政新生态。
以校企共培方式建好育人“大师资”
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全面配齐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并适当做好余量储备,强化政校社协同联动,推动各级领导、社科理论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等带头进课堂讲思政课。优选一批专家学者、先进模范、行企大咖、银发人才组建“兼职导师库”,形成以专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的配备格局。
搭建好教师研修平台。构建校企联动的“双向赋能、动态提升”的培养机制。打造一批思政名师工作室,吸纳企业工匠大师、校际思政教师组建混合型教研团队,聚焦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段衔接、社会实践等领域,围绕“大思政课”建设的重点难点开展教学研究,定期进企开展“生产过程与育人规律”专项调研,推动思政课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完善激励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思政课教师培养激励体系,稳步推进思政课名师梯队建设,挖掘遴选一批示范团队、示范“金课”和优质案例,聚力打造一支学习型、专家型、引领型教师团队。深化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大力开展优秀思政课教师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全面落实专职思政课教师专项津贴和职称评审单列制度,畅通思政课教师发展渠道。
【作者单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JD6-25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