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财科
党课是“三会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党员思想教育、作风建设的有效载体。 “七一”前后,各级党组织书记纷纷走上讲台,讲党课、谈感悟、谋发展。一堂好的党课,一定是深刻、鲜活的,也一定是贴近实际、解决问题的。党课最终呈现的效果越好,过程就越是“千锤百炼”。
揆诸现实,党课“水土不服”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或是“马拉松课堂”,动辄好几个小时的课程,让人昏昏欲睡;或是“旧瓶装新酒”,讲授形式老套,缺乏时代气息;或是“独角戏教学”,自说自话、缺乏互动参与,课堂氛围沉闷;又或是“夹生饭现象”,脱离基层实际的“高大上”理论,与党员工作生活脱节,难以转化为实践动能……凡此种种,都让党课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党员听后收获不大。对此,必须在党课“走心”上破局,让党课成为听得懂的哲学、干成事的指南。
选题贵在“匠心”,精准把脉契合党员需求。一个优秀的选题,往往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在有限时间里,展现出丰富的、实用的“干货”,这样的党课必然受党员欢迎。在党课选题上,应与当前中心工作、社会热点相结合,以小载体烘托大主题,以小故事讲述大道理;既要接上情,又要通外情,更要懂内情——紧密结合自身地域特色、单位实际、受众需求“精准投喂”,用党员熟悉的语言,讲身边关心的事,做到党课与时代发展、社会关注契合,让大家不仅能“吃饱”,更能“吃好”“消化得了”。
形式重在“走心”,创新求变激发参与动能。“沉浸式”党课为什么受党员喜爱?这是因为情景交融的形式,娓娓道来的讲述,如余音绕梁久而不绝,哪怕党课结束了,那种精神依然盘旋在心里。能走进心里的课,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党课要注重创新形式,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情景剧、时空对话等方式,让党员身临其境,拉满参与感。同时,党课还可以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家风家训馆,开展“党课开讲啦”“我在党群阵地听党课”等活动,增强党员体验感、融入感。开发“云端党课”平台,分类推送课程资源,支持党员在线留言、互动讨论、撰写心得,形成 “学习—思考—分享”闭环,让党课在回味、互动、共享中再次“出圈”。
成效要在“入心”,知行合一推动学用转化。好的党课,要立足解决问题。如果不把查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讲党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讲党课就容易流于形式。课前要把准脉搏“找痛点”,把存在的问题摸清找准,聚焦大家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对策,让党课成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课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开药方”,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融进去,引导党员开展深刻反思,进而做到学用转化、指导实践。课后要跟踪问效“抓落地”,将党课内容转化为具体行为,通过定期回访、工作成效评估,检验党课对提升党员能力、推动工作落地的实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