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近期,网络上关于上海动物园“父母用奶瓶喂10月龄婴儿喝奶被赶”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该园开展了相关调查,并就对工作人员教育培训不够到位、对当事人茅先生的投诉处理不够有效、对茅先生一家造成了伤害深表歉意(7月1日央视网)。
这起事件中,当规则与人文关怀产生碰撞,管理者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暴露出公共空间管理在温情缺失下的治理困境。
规则的生命力在于其人性温度。公共空间的管理制度本应是文明行为的指引,而非冰冷的枷锁。不少图书馆专门设置哺乳室,配备沙发、帘幕和消毒设备;北京地铁允许携带婴幼儿食品进站;深圳机场为特殊旅客提供“爱心通道”服务……这些细节彰显着规则弹性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反观上海动物园,工作人员机械执行“禁止饮食”的规定,对婴儿的特殊需求视而不见。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既违背了制定规则的初衷,也破坏了公共空间的和谐氛围。
公共服务配套不足是矛盾激化的导火索。上海动物园虽设有母婴室,但数量有限且位置隐蔽,导致家长被迫在公共区域哺乳。更令人遗憾的是,当家长提出婴儿需要进食的合理诉求时,工作人员除了驱赶竟无其他解决方案。这种“有规无配”的状况,暴露出管理方对群众实际需求的忽视。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不该是应付检查的摆设,而应成为化解矛盾的缓冲带。
上海动物园在事件初期拒绝道歉,引发舆论强烈反弹。直到园方意识到错误,主动改进服务并公开致歉,公众的质疑声才逐渐平息。这一过程揭示着公共空间管理的本质——管理者不仅是规则的制定者,更是服务的提供者。
此次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出公共空间管理中的短板。管理者应吸取教训,在严格执行规则的同时,融入人文温情。规则的制定需预留弹性空间,服务的配套要贴近群众需求,管理的态度应立足于服务客群。只有这样,公共空间才能真正成为既有秩序又有温度的文明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