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装睡” 比个人造假更可怕

景 新

近日,《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披露,山西蒲县疾控中心一职工的人事档案有14处涂改,“1岁工作、22岁退休”竟层层过审,一边累计领取养老金69万元,一边在新单位工作取酬。

按照常理,一个人1岁连走路都困难,怎么可能参加工作?22岁退休更是违背劳动规律和制度。然而,就是这样漏洞百出的造假档案,竟然通过了层层审核。更令人震惊的是,造假者不仅成功“退休”领取养老金,还能在新单位工作取酬,形成“双重获利”的荒唐局面。

养老金的发放涉及用人单位、银行和人社、公安、档案等多个部门,14处涂改的明显破绽都未能引起任何警觉。审核人员选择集体沉默,任由造假材料“一路绿灯”畅行无阻。这难道是所有人欠缺专业判断?明知有猫腻,却选择视而不见;清楚有问题,却故意放任不管。这种系统性的不作为,比一个人造假的性质更为恶劣。

造假者往往是极个别人,而沉默者却是一大帮人。更令人担忧的是,审核“装睡”往往伴随权力寻租,容易形成“造假—通关—获利”的灰色利益链。当审核人员选择集体沉默,往往隐藏着权钱交易的暗流,以及上级打招呼、人情往来等潜规则,心领神会、心照不宣的暗箱操作严重腐蚀公共权力的廉洁性。

无独有偶。近段时间,演员那某某茜事件还在持续发酵,她以呼和浩特第八中学城镇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报名,但实际没有该校就读经历及学籍,相关行为涉嫌高考报名材料造假。这起“高考移民”事件暴露的问题与蒲县案例如出一辙:审核体系的集体失守。从学校到教育主管部门,从户籍管理到高考报名系统,多个环节层层设防,却又层层失守,动摇了社会对教育公平的信任根基。

一出出违背常理的闹剧,本质上是制度防线失守。受损的不仅仅是公共资源,更是公平正义。案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根治这一顽疾,必须让每个审核环节真正“醒过来”,让失职渎职者付出应有代价。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手握公权力的审核人员不需要为别人的谎言买单,更不该有集体“装睡”的空间。

2025-07-02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2183.html 1 3 集体“装睡” 比个人造假更可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