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戥子

用银元和银印章测定秤花

戥子及木盒

清代铜钱

舒云亮 文/摄

戥(děng)子的学名是戥秤,是杆秤的一种,可以说是微型和精密的杆秤,用来称贵重物品。

关于杆秤的由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发明的,也有人说是鲁国工匠鲁班发明的。当然,古代的秤是十六两制的,以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的每一颗星代表一两,十三颗星就代表十三两。为防止商家短斤缺两,再加上福禄寿三颗星,就是十六两了。如果卖家缺秤,那么少一两会损福,少二两会伤禄,少三两会折寿。

到了东汉和魏晋时期,杆秤已经比较成熟了。唐宋时期,原来两以下非十进位制的重量单位铢、累、黎,被改成了十进位制的钱、分、厘。

木杆秤也叫司马秤,其计量一般只能精确到两,之下的钱、分、厘只停留在理论上,实际上是称不出来的。这对一般的农副产品来说无关紧要,但无法满足贵重物品的精准称重。北宋时期,朝廷主管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硅,经过长期用心研制,发明了戥秤,其称重精度能够达到钱以下的分,可用于金银、香料和贵重药材的称重。

在清末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交易货币通常是银两和中间有方孔的铜钱。一枚铜钱价值一文,一千文(铜钱)是一贯,一般等值一两白银。以唐代的开元通宝为例,一枚铜钱重一钱,那么一千枚铜钱或一贯钱的重量为6.25斤,即6斤4两。古时候人们出远门经商或探亲,需要带上很多路费,如果不是携带银两,就要把一串串铜钱盘缠在腰上,所以路费也叫“盘缠”。至于“腰缠万贯”,那是用来形容富人的夸张说法。

需要说明的是,秦朝虽然统一了度量衡,但之后各个朝代的斤和两的具体重量,一直都有变化。

1928年,为与国际接轨,便于与公制换算,度量衡进行了调整。规定一公尺等于三市尺,一公斤等于两市斤。这样,一斤的重量变成了500克,一两相应地变成了31.25克。

1959年,为方便计算和换算,进一步把十六两制改成了十两制,一两就由31.25克变成了50克。

古人在出门旅行或大额消费时,为避免携带沉重的铜钱,往往会携带银两。但特定币值的银元或银币直到清末才出现,之前的银两,要么是铸成银锭,要么是碎银子。除了买田买屋等特大额交易使用银锭外,一般日常买卖大都使用碎银子或铜钱。但铜钱数量一多分量就重,所以如果有人在餐馆办一桌酒菜招待朋友,他一般会拿碎银子去柜台支付餐饮费。当然,店家在收到碎银子后,除了需要鉴定其成色外,还要称重。如果顾客给多了,店家就要剪下一小块银子退还,或从钱柜中拿一小块碎银作为找零;如果给少了,就由顾客追加碎银。以上多退少补都要称重,做到买卖公平。当然,也可用铜钱追加或找零,那就不需要称重了,因为每个铜钱的币值是一文。

店铺收取银两的说法一直延续了下来,如今商店内的收款处依然被称为“收银台”,收钱的店员则是“收银员”。小说或影视剧里描写古人约朋友在餐馆酒足饭饱后摸出一个银元宝,对店家说声“不用找零”就潇洒离开,看上去很豪爽,其实是虚构的。如果这个人经常这样消费,那即使万贯家财也会很快被败光的。就跟现在买一副大饼油条递过去一张百元大钞不要找零一样不真实。

刘承硅发明的戥子,适合碎银子的精准称重,因此很快遍及大江南北,一般的客栈、酒楼和商铺的收银台都有配备,戥子甚至还进入了寻常百姓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清代戥子的使用达到了顶峰。

我家就有一个祖传的戥秤,在此聊聊古代这个精密计重器具的细节。

这个戥秤估计是清代的,带有盒子,盒子用杉木制成,上了黑漆,模样有点像乐器中的琵琶。戥秤装入木盒后,方便随身携带和随时使用。戥秤的长度约为22厘米,秤杆应该是用牛骨制成,秤盘是黄铜制作,直径5厘米,秤砣也用黄铜浇铸。秤杆的右边有两个提绳,即秤纽,分为头纽和二纽(宁波话叫里纽和外纽),分别称较重和较轻的物品。两个秤纽对应两组秤星。

宁波话把秤星叫作秤花,当怀疑一个人不会使用杆秤,往往会问:“秤花看得懂伐?”但这个戥秤的秤花,我一时半刻没有看懂,需要用砝码来加以确定。可家里哪来砝码这种东西?于是我找来标注为“库平七钱二分”重量的光绪元宝银币作为替代品,才终于弄明白了外纽的秤花。又用一枚标注为150克(约等于旧秤4两)的银质印章,确定了里纽的秤花。我搞清楚了外纽起量为0钱,最大称重是21钱,也就是2两1钱。钱以下的刻度十等分,精确度为1分;里纽起量为2两,最大称重是10.5两或10两5钱。两以下的刻度十等分,精准度为1钱,但由于相邻的刻度间距较大,可肉眼判定半钱(5分)。

清末开始铸造和发行银元,规定壹圆的重量为七钱二分,圆以下也有了伍角、贰角和壹角的银币,还发行了价值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的铜元(铜板)。这些硬币都标明了币值,方便日常交易。于是,碎银子逐渐退出市场,与之相伴了千年的戥子也慢慢失去了用武之地。

在收藏界,戥子与笔筒等同属于杂项,但杂项并不等于低劣或低档,相反,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工艺独特的戥子,是一种高品位的收藏品。

秤杆是戥子的重要部件,其选材包括虬角、牛骨、乌木等。秤盘和秤砣一般用白铜、黄铜或青铜制作。戥子的盒子用材有金丝楠木、花梨木、红木、樟木、松木和杉木等。

前几年在上海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个精致漂亮的元代戥子以226万元的高价被一藏家拍走,说明戥子的收藏价值不容小觑。

2025-07-02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2178.html 1 3 闲聊戥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