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不能用、不退钱, 第三方平台不能“甩锅”

江德斌

有消费者反映,通过第三方平台购买的景区门票、导游服务频频出现“未使用即被核销”“退票规则模糊”“客服推诿”等问题,导致游客行程受阻和经济损失。一些第三方购票平台隐藏着规则不透明、技术不完善、责任不清晰等深层问题(5月15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复苏,各地热门景区“一票难求”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第三方购票平台却因此成为乱象滋生的温床,游客频频遭遇门票“不能用、不退钱”的尴尬。当说走就走的旅行梦想遭遇“购票陷阱”,一些提供便捷服务的第三方购票平台异化为“绊脚石”,不仅是个别游客的维权困境,更是整个旅游市场秩序所面临的严峻拷问。

一些第三方平台“甩锅”的背后,是利益驱动下的责任缺失。部分平台为追求商业利益,对入驻商家资质审核流于形式,放任无资质商家肆意售卖门票,甚至默许商家利用信息差欺骗消费者。技术不完善,导致系统对接错误、信息篡改等问题频发,使消费者面临“买了票却进不去”的尴尬。而一旦出现门票无法使用、拒绝退款等纠纷,平台便以各种理由推诿,将消费者置于维权困境之中,这种“重利益、轻责任”的经营理念,是对消费者信任的透支,更是对市场规则的漠视。

失序的第三方购票环境,会降低消费者对线上购票的信任度,影响整个文旅产业的线上发展进程。长此以往,甚至可能引发消费者对整个旅游消费市场的信任危机,阻碍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方平台必须摒弃“甩锅”思维,主动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建立严格的商家准入和审核机制,对商家的资质、信誉进行全面评估,从源头上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加强对交易过程的监管,利用技术手段实时监控购票、验票等环节,确保信息准确无误。面对消费者的投诉,不能再当“缩头乌龟”,而应积极协调处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合同约定,保障消费者的退款、赔偿等合理诉求。

根治第三方购票乱象,仅靠平台自律与消费者“擦亮眼睛”远远不够,必须强化监管。市场监管和文旅部门应加强对平台的动态监管,对频繁出现问题的企业约谈、处罚,甚至暂停其票务业务,对屡教不改者予以公示,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此外,可借鉴电商领域的“七天无理由退货”机制,在旅游消费中设立“冷静期”,让消费者享有合理的“后悔权”。

2025-05-16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14317.html 1 3 门票不能用、不退钱, 第三方平台不能“甩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