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育兵
“欢迎来到逃离地球表面的五分钟!”杭州湘湖直升机基地在“五一”假期的火爆场景,折射出“Cityfly”这一新兴旅游形态的强劲生命力。预售订单超6000人次,排期延至七八月份,类似的“空中旅游热”正在三亚、宁德等城市同步上演(5月6日潮新闻)。
“Cityfly”的火爆,本质上是人类对飞行的永恒向往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在三亚塔赫跳伞基地,年轻游客穆先生完成首跳后感慨“人生照片”的诞生,这种突破常规视角的体验,满足了大众对“诗与远方”的深层渴望。数据显示,21岁至35岁青年构成消费主力,其中女性占比达60%。低空旅游不仅涵盖跳伞、直升机观光等刺激性项目,还衍生出主题摄影、云端餐饮等消费场景,精准契合了年轻客群“打卡经济”与“社交分享”的需求。此外,高端休闲度假、专业创作等细分市场的开拓,进一步拓展了低空旅游的受众边界。
三亚的实践为低空旅游的经济价值提供了生动注脚。2024年上半年,三亚低空旅游接待游客28.7万人次,同比激增112%,产业综合收入突破7.3亿元,带动2300个就业岗位。这种增长不仅体现在直接收入上,更形成了“空中观光-地面消费”的产业闭环。以蜈支洲岛为例,直升机环岛游缩短了海棠湾至凤凰机场的时空距离,将原本1小时的车程压缩至20分钟,同时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纪念品销售等业态发展,实现了旅游产业链的价值延伸。城市形象的重塑效应同样不容忽视。安吉将直升机游览与“瀑布咖啡”等网红业态结合,打造“春看山花烂漫”航线,使传统乡村旅游焕发新生。这些案例表明,低空旅游正在成为城市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抓手。
当然,在产业快速扩张的同时,“Cityfly”面临着空域管理、安全规范与基础设施等多重挑战。民航飞机航线保护区的限制、复杂的空域申请流程,以及配套起降点、应急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制约着行业规模化发展。有专家指出,低空旅游的发展需要“专业与安全的平衡术”,既要释放市场活力,又要守住安全底线。破解困局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像浙江“先飞区”试点探索“以县为单位”的空域统筹管理,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推动低空旅游从“小众体验”向“大众消费”转型。
从Citywalk的慢游街巷到Cityfly的天际遨游,旅游业的创新从未止步。低空旅游的“翅膀”日益强健,不仅为游客带来更丰富的体验,更有望成为激活文旅产业的“新引擎”,推动城市经济与生态价值的双重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