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我国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征途上稳步迈进,人民群众在“有学上”之后,对“上好学”的期盼更强、要求更高。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残疾儿童青少年的实际出发,保障他们享有公平、适切和优质的教育。
宁波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近年来坚持以国家、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宁波市第三轮特殊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为指引,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体制建设,加强特殊教育内涵发展,逐步构建起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特融合、医(康)教结合的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自2019年起,宁波启动残疾儿童青少年入学评估与安置工作,至今已累计评估1746人次,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应随尽随、就近就便入学”等目标;打造从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全链条”支持体系,推动我市残疾学生享有15年免费教育;优化融合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市(区)两级工作指导,营造“融而共生,合而不同”的良好氛围;健全教师梯度培养管理机制,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队伍建设,培育一批高质量的“特教之师”。
为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为残疾学生全生命周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宁波的特殊教育正在不断探索。
润心赋能,推动特殊教育“五育”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市特殊教育学校坚持以生为本,多管齐下,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一是立德树人,育家国情怀。精心打造德育品牌,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以智启人,育内涵素养。依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确保不同障碍类别、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成长。三是以体健人,育强健体魄。通过科学训练,帮助学生增强体质;组织特殊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比赛,彰显运动健儿风采。四是以美润人,育高雅情趣。推进美育课程与活动建设,挖掘学生潜能,培育学生特长。五是以劳立人,育感恩意识。带领学生到农业基地开展职业教育和劳动实践,以及通过家庭劳动作业、生活技能评比、校内外志愿服务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劳动素养和感恩意识。
多元融合,完善特殊教育支持系统
国家《“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出,要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推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及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进一步深度融合。
基于此,我市特殊教育积极实施以下举措:一是普特共荣,构建融通衔接学段链条。探索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双向融合新路径,目前我市已构建起从学前到职高全学段链融合教育模式,让特殊学生在每个成长阶段都能享受优质的融合资源,实现普特学生共同进步。二是家校携手,打造同频共育良好生态。利用科技赋能搭建家校沟通新桥梁,如推行“家校同堂”,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增进亲子互动与家校了解;组织涵盖心理健康、法治教育、安全教育以及情绪行为管理等内容的讲座,形成家校同频共振的教育合力。三是医(康)教结合,护航特殊学生健康成长。邀请医疗、康复专家参与新生入学评估,确保教育安置科学合理;派遣教师到医院蹲点学习,深入了解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康复需求,将专业的医疗康复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为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四是社教联动,开辟校外实践绿色通道。组织特殊学生走进博物馆、地铁站、商业广场等开展爱心展卖;组织学生志愿者走进街道、村社等进行实践服务,为特殊学生提供反哺社会的机会,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五是区域协同,促进特殊教育联动发展。与新疆、西藏、云南、安徽、四川凉山州、贵州黔西南州等地建立紧密的区域协作关系,聚焦党建、德育、教学和科研等内容展开交流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特殊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直面挑战,擘画特殊教育发展蓝图
宁波特殊教育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面对资源均衡差异、学段延伸不畅、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等现实挑战,需以更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锚定三个方向,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
一是提高认识,拔高站位,做好顶层规划设计。加快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增加优质资源供给;大力推进融合教育,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强化社会支撑能力,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二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建设现代化特教学校;加强教师梯队培养,推动数智技术赋能教育;深化热难点问题研究,加大教学成果培育力度,以科研引领特殊教育创新发展。三是凝聚合力,扩大宣传,塑造宁波特教形象标志。拓展宣传渠道,尤其加强对重点项目、重大举措的宣传;打造“特教+”社会支持网络,让社会更好地理解与支持特殊教育。以此,在全国树立起具有宁波辨识度的标志性品牌,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宁波智慧”“宁波方案”。
(作者单位: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