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双剑
文化强国包含着深厚的质量意蕴和价值逻辑。“高质量”是文化强国的核心内涵,提升质量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能,既彰显了价值诉求,也提供了方法路径。
从宏观质量视角解析“强”的内涵,至少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价值性质量,文化强国的“强”应体现为强大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通过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文化产品传递价值认同。二是结构性质量,文化强国的“强”指向文化体系的结构优化,如“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的指标要求,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等量化指标。三是可持续性质量,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7.44%,这种增长质量的持续性印证了“强”的动态演进特征。
从量质辩证法视角来看,“强”的核心所指为发展质量。区别于“文化大国”的规模表征,“文化强国”强调文化发展的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其本质是文化发展范式的转型升级。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本体质量,即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内在价值含量,体现为思想深度、艺术水准与审美价值等内容;二是过程质量,即文化生产传播的标准化与创新性,涉及技术标准、工艺流程、管理规范等内容;三是效能质量,即文化影响力的辐射广度与渗透深度,涵盖价值认同度、市场占有率、国际传播力等内容。
从不同角度对文化强国建设进行质量意蕴的分析,既明确了质量是文化强国本身的质态规定,也彰显了从质量维度来分析文化强国建设的创新价值,这有助于超越规模逻辑的范式转型,防止陷入“数量崇拜”的误区,推进解决文化“大而不强”的现实问题。
(作者为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