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佳辉 文/摄
在甬江实验室的多维度功能碳材料研究组实验室,经常能看到钱勇在调试电化学测试设备,他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充放电曲线、认真记录相关数据的样子一丝不苟。
钱勇今年29岁,202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制造一块普通电池或许不难,但要研发出符合汽车启动电源等设备要求的高能量密度、高倍率性能电池却充满挑战。”钱勇解释道,能量密度决定电池容量,倍率性能影响充电速度,如何平衡两者实现综合性能最优化,至今仍存在技术难点。
钱勇所在的多维度功能碳材料研究组共有29名成员,团队分工明确:有人专攻工程转化,有人对接产业需求……而他负责的则是一个需要探索未知的领域——与碳原子“对话”。
“这是一项基础研究,虽然难以预测过程和结果,却是创新的基石。”钱勇认为,不断地探索既是挑战,也是乐趣,更是青春的执着。
来甬不到两年,这名来自安徽的青年博士却经历了三次蜕变:从最初专注理论突破的“科学探索者”,到以主要执行人身份参与900万元硬碳技术开发项目的“创新实践者”,如今正在成为宁波这座科创之城的“城市合伙人”。
实验室窗外,不少工人和机械正在作业。据钱勇介绍,那里是团队即将投用的电芯产业化车间,未来将增强科研与产业转化的衔接能力。团队近期还接到通知,将与中石化宁波镇海炼化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产业与科研联合攻关,定能产生更高效的创新成果。”钱勇对合作前景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