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王嘉彬
通讯员 蒋钦卿 文/摄
这几天,结束早班工作的胡恒力并没有回家过节,而是披上志愿者红马甲,快步走向宁波机场航站楼出发大厅,她走路带风,脸上带笑,如阳光般温暖出行旅客的心田。
26岁的胡恒力是宁波机场地勤人员,“五一”假期,她的工作量原本就比平常大很多,但她总要在结束工作后开展志愿服务——早班结束后,她在自助值机区指引旅客操作;晚班开始前,她又出现在国际中转柜台协助翻译。
“机场地勤的工作经验就像给我装了个‘需求雷达’。”胡恒力笑着说,她不仅能准确描述两个航站楼值机柜台布局,还能精准指出母婴室、医疗点等设施的具体位置,是同事口中行走的“机场百科全书”。常年穿梭在候机大厅,让她练就了独特的职业直觉——只需扫一眼旅客神态,就能迅速捕捉对方需求。
这种敏锐在前几天就派上了用场。当时正在做志愿者的胡恒力,目光突然被人群中一个特殊身影吸引:一名坐在轮椅上的旅客双臂固定着支具,眉头紧锁,眼神透着焦虑。她立即快步上前,半蹲下身轻声询问。原来这名双手骨折的旅客因体内金属植入物需提前联系航空公司申请特殊服务。
胡恒力一边通过对讲机协调专属轮椅,一边联系航空公司说明情况,她推着旅客避开人流,走快速安检通道,途中还不忘轻声安抚。抵达登机口后,她又与机组人员仔细交接注意事项,直到将旅客稳妥安置在座位上。临别时,旅客握着她的手说:“小姑娘,谢谢!下次坐飞机,还希望能遇见你!”
这样的温情片段,不过是胡恒力志愿服务日志中的一页。作为掌握英语、西班牙语、日语三门外语的“机场语言担当”,她曾为西班牙籍旅客找到被错拿的行李,在深夜协助滞留的日韩旅游团改签。
“为什么要这样拼?”面对提问,胡恒力眼角带笑,翻转手机向记者展示屏保——那是一张信笺的照片,内容是她去年帮助过的一名老奶奶写的感谢信。
说起志愿服务,她的眼神愈发温柔:“每次听到不同口音、不同语言的‘谢谢’,所有的疲惫都瞬间化作了温暖。我们也会老去,但在春青时代的奉献,让我们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