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90后”夫妻小山村“造梦”

鹿亭乡一景。(郑国光 摄)

记 者 顾佳诚

通讯员 蔡银欣 陈周霄

钻进山里,推窗可见云海翻涌,这样的山居生活是否让你心生向往?

当陈玮彬与妻子闻文在6年前面临抉择时,这个问题正萦绕在他们心头。

如今,在余姚鹿亭乡上庄村牛塘自然村,这对“90后”夫妻交出了答卷——将数栋空置老屋、十余亩荒地改造成省级金宿“鹿山亭”,在常住人口仅16人的山村里,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

昨天,在“鹿山亭”民宿,记者见到了这对夫妻。“稍坐片刻,我一会就来。”头戴蝴蝶结发饰的闻文正为住客配送早餐,转身招呼记者的动作甚是麻利。陈玮彬则在一旁为客人制作咖啡,“我们基本每天都在‘鹿山亭’,吹吹山间的风,坐着喝喝茶,这里的风景看不腻”。

男生内敛,女生活泼,这是一对典型的互补搭档。

夫妻俩与“鹿山亭”的故事始于6年前,在传统制造企业工作的陈玮彬,日渐察觉重复工作的乏味,有了开创副业的想法,而热爱旅行的他,将目标瞄准民宿。

但他一度为选址苦恼。直到2019年的梅雨季,夫妻俩漫步四明山时,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

两人在细雨中跋涉而上,转过几个山弯,远处的屋舍在雨帘中若隐若现。

出于好奇,夫妻俩向屋舍方向走去,而结果让他们尤为吃惊。

朦胧雨帘之下,是一栋栋无人居住的老屋,由于年久失修,房屋的部分外墙已经脱落,村里人告诉他们,房屋主人已经搬至本地集镇,“他们年龄大,没有精力维护这些老房子”。

这让陈玮彬有些错愕,他感受到一种矛盾感:“一边是都市人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向往,一边是古朴老屋无人居住的现状,为何不好好利用,让山野重焕生机?”

认真考量后,陈玮彬夫妻决定,要将这片老屋改建成民宿。在鹿亭乡相关负责人的协调下,陈玮彬以20年长租的模式,租下了村民的闲置农房。

历时3年,2022年9月,“鹿山亭”开门营业——

8栋灰瓦白墙的主题别墅依山而立,民宿内规划有露营草坪、无边泳池、私汤温泉等多个空间,其中,夫妻俩最喜欢的空中花园,由原本的废弃土坡打造,眼下绣球花开得正艳,“你看,小小荒地经由改造成为花园,这不正是我们生活的缩影、民宿的写照?”

通过将民宿、村咖等业态深度融合,“鹿山亭”去年全年入住客人超3000人次,吸引各类游客近万人次。

曾经空荡荡的小山村,如今游客成群。

这是夫妻俩意料之外的结果。在民宿建设之初,夫妻俩还曾担忧,“如果我们的初衷是享受山野的美景,体验田园生活的幽静,那么打造‘爆款’,是否意味着偏离初衷?”

但眼下他们似乎没被困扰,“秘密就在这些可爱的叔叔阿姨身上。”陈玮彬将目光望向一旁正在修剪花木的赵宗红。

赵宗红今年72岁,是牛塘自然村人,也是陈玮彬的房东。

“鹿山亭”建完后,看着自家旧屋被改造成民宿,赵宗红很激动,自荐上门,想要负责民宿日常的清洁工作,而当时陈玮彬正缺人手,两人一拍即合,赵宗红有了工作,“鹿山亭”也有了懂它的维护员。

如今,夫妻俩总共聘请了6名当地村民打理民宿,每月支付工资。“这样既能缓解独居老人的孤独感、增加村民收入,又能通过长期接触建立信任,帮助我们真正融入村庄。”陈玮彬说。

这种融洽的相处模式还延伸到除夕夜,每年年末,陈玮彬夫妻都会在民宿摆上一桌宴席,邀请留村老人吃年夜饭,送慰问品,一同感受年味。

创业者与村民的有机链接,在鹿亭乡落地生根、悄然生长。

近年来,鹿亭乡结合本地实际,将闲置农房盘活与山区养老相结合,推出了“以房养老”模式,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出面,统一租下留守老人的房屋,再租赁给民宿投资者、养老自住者和返乡创业者,让老人获得租金。

目前,该地已盘活利用闲置农房44套,户均租金每年7500元左右,排摸出473间常年闲置潜在房源。

老屋“爆改”成民宿,游客涌入山村,陈玮彬、闻文一步步见证着山村的巨变。

去年,鹿亭乡接待游客55万人次,仅民宿产业就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部分“空心村”得以重焕生机。

随着山区的变化,夫妻俩发现,山居的日子比想象中还丰盈,除了经营“鹿山亭”,他们还在民宿内设置共富展柜帮村民卖番薯粉丝、笋干菜等特色农产品。他们不曾料想,当年逃离“996”的选择,竟让“空心村”重获新生。

“‘鹿山亭’既是我俩的‘造梦所’,也是游客了解鹿亭乡乡村风貌的一个窗口,未来,我们会继续与乡村携手并行。”陈玮彬说。

2025-04-22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10247.html 1 3 这对“90后”夫妻小山村“造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