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事业单位内审力量 保障重点领域深化改革

徐善燧 刘丽峰

完善事业单位内审机制,事关改革任务的贯彻落实、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维护和社会治理服务效能的有力提升。

通过对全市21家规模较大、财政资金较多、发展较成熟的事业单位调研可见,宁波市重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在体制机制、管理制度、人才队伍、项目实施、成果运用等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形成了一些特色亮点。

政治站位不断提高。内审机构通常为单位二级部门,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接受党委直接领导,向党委汇报审计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由党委组织召开审计联席会议、审计进点会等重要会议。

工作流程逐步规范。依据上位规范以及单位章程开展工作,定期编制年度内部审计计划,其中部分高校、医院已制定专属内审工作规定、联席会议制度、整改实施办法等工作文件,逐步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内审强度加大加密。2023年,平均实施的内审项目远超2022年全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其中,教育单位集中在修缮工程、科研经费等领域;医疗卫生、文化、科研单位集中在经济责任、财政财务收支、固定资产投资等领域。

内审权责有所拓宽。积极参与单位内控,其职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拓展,近半数内审机构同时承担合同签订、物资采购等重要工作的会审、监督、评价等职责。

专业力量形成合力。内审人员中半数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大部分拥有财会、审计类资格证书或拥有中高级职称,并参与同行业单位授课、参评内审协会案例等工作。

完善宁波市重点事业单位内审工作,需进一步强化内审机构独立性,并在制度体系建设、人员结构配置、审计结果运用和数字化审计方面深化改革。

提高政治站位,打造权威统一的内审领导体系。加强党委对内审工作的集中领导,压实党委主体责任,集中审议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基本制度、组织架构、年度审计工作报告等情况。深度融合党建与内审,统筹推进专题学习、宣传宣讲,引导党员干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聚焦全链环节,打造规范明晰的内审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鼓励引入外部专家意见。分阶段进行制度完善,如审计前期建立预防提醒、审计计划统筹制度,审计中期建立内部监督、协同联动制度,审计后期建立整改跟踪检查、整改问责、结果运用制度。

优化审计功能,打造发展导向的内审目标体系。“跳出审计看审计”,将重点任务、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内审重点。建立内审计划滚动安排和对象分类管理机制,加强项目计划征集和立项论证。树立安全观和底线思维,关注薄弱环节和高风险领域。加强对宏观政策、市场动态、监管政策跟踪研究,做实研究型审计。

理顺工作机制,打造协同高效的内审操作体系。推动内审机构应设尽设,合理选择分级管理或集中管理方式开展内审。强化全过程管理,建立事前摸底、事中跟踪预警、事后警示告诫等联通机制。形成多方监督机构合力,联动“纪监巡审”“巡视巡察”,形成问题线索分类移送、查办过程联动协同及事后反馈成效闭环。

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优质均衡的要素保障体系。灵活壮大内审队伍,支持多部门共建内审委员会,重视外包团队选拔。培养多元背景人才,通过导师制、以审代训、内部轮岗、专题培训等方式强化人才素养。循序渐进推进内审数字化,支持“集采”搭建行业内审资源库。

压实整改责任,打造权威有效的结果运用体系。强化“一把手”责任意识,将内审工作纳入全面从严治党考核。细化整改措施,探索“清单式管理-对账式销号-定期式评估-预警式通报”机制。加强整改合力,推动内审结果直达领导决策层、部门管理层、业务操作层,并与纪检监督、组织监督、业务监督政策互通、信息共享、成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整改问责共同落实。

拓展横向资源,打造精准有力的指导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地方审计机关、主管单位、内审协会主体作用,提供具备强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业务资源。如加强事业单位内审指导,总结推广优秀经验做法,常态化开展指导培训,开发网络学习平台与定制课程,并积极组织跨界交流、主题交流、经验分享会、联合调研学习、技能争先赛等活动。

(作者单位:宁波市审计局)

2025-04-22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10240.html 1 3 强化事业单位内审力量 保障重点领域深化改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