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鼓手”阿姨:“敲”出社区幸福生活

记 者 沈孙晖

通讯员 朱 涵 潘志杰 孙安娜

头戴“小蜜蜂”话筒,手推一套非洲鼓,64岁的范蓉萍微笑着走进镇海招宝山街道后大街社区邻里中心四楼教室。

“咚咚锵、咚咚锵!”未等范蓉萍站定,近20名学员已拍响手中的非洲鼓,用欢快的律动欢迎她授课。这样热烈的“欢迎仪式”,在这个非洲鼓巾帼公益课堂上已成常态。

“看着鼓面在大家手里‘跳’起来,我的心也跟着‘飞’起来了!”范蓉萍的眼睛里,映着学员们跃动的身影。

范蓉萍的“鼓手”之路,起步于2018年。彼时已退休的她报名参加新三宝服务社老年学堂。在报名处的选课单上,非洲鼓的课程 一下子吸引了她的目光。

“之前听朋友提起过非洲鼓,但一直‘只闻其名’,没想到在家门口也能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这个乐器“门外汉”忍不住报了名。

“开始真是一窍不通,但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每次下课后,范蓉萍都会将家里的靠枕当作非洲鼓,温习课上所学的内容,还跟着网络教学视频学,为自己“加课”。

对自己高要求,加上勤于练习,她很快在班上脱颖而出,并担任班长。“老师的信任,让我有了一种责任感。我不仅自己要学好,还要教会大家。”课余,范蓉萍一方面为大家整理学习心得,一方面组织学员参加各类演出,以演代练。

新三宝服务社每季度的集体生日会、后大街社区文艺汇演、招宝山街道文艺演出……大伙儿的演出“版图”不断扩大,演奏水平也不断提升。

“不知道我的水平在宁波之外是怎么样的,得见见外面的世界,才不算辜负我的汗水。”范蓉萍说,当时她抱着这样的念头,决定“闯一闯”。

没想到这一“闯”,让范蓉萍在后大街社区出了名——2022年,成功考取高级非洲鼓培训师资格证书;2023年,斩获全国第七届非洲鼓大赛总决赛金奖…… 因为打鼓这个特长,范蓉萍被社区“认定”为草根“民星”。从此,她的鼓面有了更温暖的“律动”。

许多居民在范蓉萍的鼓动下,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去年,经社区推荐,范蓉萍在康馨工疗站开启了自己的非洲鼓音乐疗愈课程。

面对工疗站的特殊学员,这位“半路出家”的鼓手老师用鼓声替代语言,用节奏联结情感,自创了一套“音乐疗愈法”。

“我们的课堂节奏虽然不快,但效果很显著。”回忆起这群特殊学员第一次完整演奏歌曲《咖喱咖喱》的情景,范蓉萍的眼眶有些湿润,因为音乐正让他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有了教学经验,去年末,范蓉萍又在社区开设了非洲鼓公益课堂,街坊邻居争相“抢”前排座位。居民缪珍珠就是其中一员,自开课以来,她每期不落下。

“退休以后,我在家中闷得慌。范姐给我们带了个好头,她的课讲得也很好,现在我的生活丰富多了!”缪珍珠扬起已磨出茧子的手,骄傲地说。

如今在后大街社区,非洲鼓已成为一张文化新名片。“看到大家因为非洲鼓聚在一起、玩在一起,我就觉得自己做的事特别有价值!”范蓉萍说,居民的学习热情,让她每晚备课都劲头十足。

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这群“银发少年”的非洲鼓上。范蓉萍穿梭在学员间,时而俯身调整手势,时而跺脚打拍子,仿佛要把这跃动的节奏,永远定格在春天里……

2025-04-18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09764.html 1 3 64岁“鼓手”阿姨:“敲”出社区幸福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