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萍
近日,《浙江老年报》等多家省级媒体,报道了宁波市奉化区在农村推行“提低助老”志愿服务项目的故事。“提低”,就是吸收当地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群为志愿者,1名志愿者与数名高龄独居老年人结对,经过培训后上岗,可领取一定数额的服务补贴,增加收入;“助老”,就是由志愿者为结对的独居高龄老年人提供每日探视、生活器具维修、云问诊代配药等服务。该项目启动后,先在大堰镇试点,现已扩大到松岙镇、裘村镇和尚田街道,惠及67名低收入者和650名高龄独居老年人,两年多来,探视合计13.2万余次,云问诊和代配药320多次。
认真阅读了相关报道,笔者认为,“提低助老”志愿服务项目值得推广。
“提低助老”项目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创新。“扩中提低”是省市推动共同富裕的核心政策,2022年初,《浙江省“扩中”“提低”行动方案》就颁布实施。当前,“提低”的主要途径,是确保低收入人群能够享受低保待遇,“提低助老”项目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增加收入的门路。大堰镇徐马站村村民徐云枫,1994年曾就读于浙江中医药大学,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将他推到死亡边缘,让本来就贫困的家庭背上了巨额债务,他只好退学回家。徐云枫很有志气,在家自学了计算机、日语、会计,积极自救,但由于受身体状况限制,还是被困在了山村,与父母一起靠低保度日。2023年7月,他被推荐为“提低助老”项目志愿者,每月有1100元的服务补贴收入,基本上解决了自身所需的医药费用,也使被折磨得一度失去希望的他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今年,他参加了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
“提低助老”项目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求。2024年末,我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45.7万人,占总人口的14.9%;预计到2035年前后,全国会有4亿老年人,届时,居家养老将会是养老的主要模式。奉化区的实践表明,“提低助老”项目,通过每日对结对老年人探望,实现了助老的常态化;通过构建属地志愿者、镇(街道)社工站、锋之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三级服务网络,实现了助老制度化;通过上岗培训,实现了助老规模化。过去我们经常倡导,对独居老年人要“日看窗帘夜看灯,经常敲门问一问”,“提低助老”项目有助于提升养老质量,是应对老龄化程度加剧的有效载体。
“提低助老”项目能够提升高龄独居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心村”现象,“养老难”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提低助老”项目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给独居的高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让独居的老年人不孤单。80岁的徐苏茵与体弱多病的儿子住在一起,相依为命,去年除夕,老房子不幸失火,家里仅有的几件电器和3万元积蓄化为灰烬。把母子俩安顿好以后,结对的志愿者为他们向区有关部门提出了救助申请,区有关部门送来了满满一车生活用品和12300元善款,并表示将对她们母子实行跟踪救助。能够雪中送炭,助老就成了救老。
“提低助老”项目是很有发展条件的,因为:把共同富裕和助老两桩大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社会效益好;目的是让老年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能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让群众的呼声变为掌声和笑声,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所需的成本不是很高,多数地方承担得起;可把项目推向社会,寻求慈善机构和民营企业的支持,推动慈善事业创新探索。
我市正在奋力争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的市域样板,期盼“提低助老”项目得到积极推广,成为宁波又一道新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