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黄 合
通讯员 洪 松 郑俊朋
通过力学超材料的技术,让骨植入物呈现更好的生物性能,以满足应力屏蔽效应和固定性能要求——这几天,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85后”教师陈博士正在为与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建的智慧医工融合创新项目开足马力。
2年前,他留学归来在母校宁波大学继续从事力学研究。“这些年无论是学校、学科还是师资团队都发展很快,希望自己关于减振降噪、生物等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够在这里结合实际有所应用。”陈博士说。
地方高校,如何写好“顶天”“立地”大文章?作为“双一流”学科的宁大力学,承载着来自整所大学乃至整个宁波的殷殷期许。“力学学科要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推进学科高水平、有特色发展,以一流学科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宁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说。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宁大力学有积淀、有底气。作为该校最早诞生的学科之一,力学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高起点开展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基础与工程应用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优势。自2021年以来,该学科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项14项,实现了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全面突破。
大型桥梁柔性防船撞技术与装备的技术成果,应用于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世界最大跨公铁两用桥梁舟山西堠门大桥等工程,为“国之重器”提供有力支撑;宁波首个自主培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杜时贵,带领项目组攻破了数量众多、位置分散的露天矿山边坡稳定性全覆盖精确评价历史性难题……
随着一个个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应用端”,宁大力学学科也实现了从传统意义上基础研究学科的“转型升级”,与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船舶海洋工程、体育学等学科开展跨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继续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上下功夫。
“我们以力学学科发展为牵引,埋头狠抓内涵建设,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宁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吕朝锋说。2022年,宁大发起成立宁波市“力学+”智能制造产学研联盟,吸引了100余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入,形成100余项合作项目,合同经费近5亿元。
“力学+”,折射出基础学科在新语境下的鲜活生命力。在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顾耀东教授基于仿生流体力学设计的导流低摩阻钢架雪车鞋等产品成功助力国家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勇创辉煌;基于计算生物力学研发无标记识别与解析系统,支撑宁大博士研究生石智勇、汪顺等在奥运会上取得佳绩。
在此基础上,立足宁波产业特征,宁大建立了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产科教”培养体系,拓展校企合作教学基地和联合实验室建设,逐渐形成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力学专业科教融合、赛学融合、产教融合的“三融合”力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速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数理基础扎实和专业知识深厚的拔尖创新人才。
目前,宁大30%以上的力学本科生通过学生科研创新计划(SRIP)、新苗人才计划、省创计划、国创计划等直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科技攻关。近六年,该校力学相关专业本科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66项,获“挑战杯”“互联网+”奖项31项,其中一等奖和金奖10项,获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团体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