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淙
5月1日,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将全面停止杭州地区电报服务。这意味着,接下来全国仅有北京提供发报服务。消息官宣后,杭州武林广场电信营业厅每天挤满发电报的人(4月7日潮新闻)。
令人惊讶的是,年轻人成为这场怀旧潮的绝对主力。平均每天500封,清明假期三天近2000封,积压2600封未发出……电报数字背后,是年轻一代对这种即将消失的通信方式的集体致敬。为何从未使用过电报的年轻人,会成为电报谢幕仪式最热情的参与者?
电报,这个曾经在通信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老古董”,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在那个信息传递缓慢且成本高昂的年代,一封电报往往意味着重大的事件和深切的思念。对于年轻人而言,电报则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存在。在他们的成长记忆里,电报可能只是历史课本上的一个名词、谍战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抑或长辈口中偶尔提及的过往。电报服务即将停运的消息,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触摸过去、感受历史的机会。
年轻人成为这场怀旧潮的主力军,首先源于对仪式感的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面临巨大的压力和焦虑。在被各种琐事裹挟的平凡日子里,他们渴望寻找一些具有仪式感的事情,为生活增添独特的意义。电报,作为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从精心构思文字内容,到一笔一画地书写,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仪式感。这种仪式感,让年轻人找到了一种别样的浪漫与意义,满足了他们的精神追求。
这场怀旧潮呈现明显的“社交媒体化”特征。年轻人发电报的行为往往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分享,形成了“线下体验—线上传播”的闭环。电报从一种实用通信工具转变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交货币,其价值不在于传递信息本身,而在于参与一场集体文化仪式的体验。
从更深层次看,这场怀旧潮反映了“Z世代”对社交真实性的集体焦虑。在算法推荐、表情包和15秒短视频主导的社交环境中,年轻人越来越渴望突破屏幕的阻隔,建立有温度、有份量的连接。电报作为一种“慢媒介”,其使用过程本身就是一场行为艺术——亲自前往营业厅、手写信息、支付现金(许多年轻人特意准备了现金),每一个步骤都在对抗数字时代的便捷与虚无。这种“费力”的沟通方式,恰恰满足了年轻人对“真实社交”的想象与渴望。
电报的退出是技术迭代的必然结果,而年轻人对电报的热情拥抱揭示了当代社会的情感需求。在效率至上的数字时代,人们依然渴望有温度的连接、有份量的表达和有仪式感的告别。
这场告别仪式,也为我们理解当代青年提供了宝贵线索。在快速变迁的时代,如何为年轻人创造更多有意义的文化参与和情感表达空间,或许是这场电报怀旧潮留给我们的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