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范式”的构建

王大龙 向勇

回首中国现代教育史的百年历程,杨贤江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重量级人物。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之一,是革命年代教育改革的先锋,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范式”的奠基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风雨飘摇、山河破碎。杨贤江敢为人先、勇立潮头,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以教育为“阵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融入救亡图存的革命事业,在中国现代教育史长卷上留下马克思主义的东方注脚。重温这位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的精神之光与人格魅力,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到,真理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时代危局:民族存亡之际的艰难求索

理解杨贤江对教育学的贡献,必须回到“觉醒年代”。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封建思想束缚人心,列强侵略步步紧逼,教育沦为少数人的特权。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杨贤江目睹了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深重苦难,严酷而黑暗的现实深深刺痛了这位青年,也使得他心中的革命种子不断生根、发芽。杨贤江感慨道:若教育不能唤醒民众,不能改造社会,则教育何为?正是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责任感,促使杨贤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种以星火燎原之势照亮神州大地,指引着中国人民在屈辱中觉醒、于困顿中奋起,彻底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杨贤江如饥似渴地研读《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逐渐认识到:要变革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能进行革命;青年应该以青春之我、青春之年华为改造社会而奋斗。杨贤江这一教育理念,颠覆了传统教育“为学术而学术”的窠臼,将教育提升到了改造社会的革命高度。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传播激励了一代青年觉醒,投身革命,变成燎原星火。从中共建党、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再到八七会议,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赵世炎、瞿秋白等时代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播撒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为近代中国的解放事业谱写了壮阔的生命史诗。这些使得杨贤江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命运掌握在青年手中,只有通过青年启蒙,才能真正推动社会改造与民族自立。

破旧立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中国化尝试

钱塘江以东绵延千年的浙东学派,自古以来便孕育了“经世致用”和“知行合一”的文化传统,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着深刻的内在契合。杨贤江的贡献,绝不仅仅是学术概念的拼凑或嫁接,其核心价值在于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转化为推动民族独立的革命实践。这种根植于中国近代社会特点的教育思想体系,以革命性、实践性与在场性三位一体的特质,在近代教育史上树立了理论的丰碑。杨贤江撰写的《新教育大纲》,被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开山之作”。在这部著作中,杨贤江提出了三个核心主张:一是教育本质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是统治阶级维护特权的工具。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打破“教育特权”,让知识成为无产阶级解放的武器。教育权必须与土地权、政权一样,回到劳动人民手中。二是教育目标的实践性。杨贤江反对培养“死读书、读死书”的“旧文人”,主张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他提出“全人生指导”理念,强调教育要培养“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新人。三是教育方法的民主性。杨贤江主张建立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民主关系。他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主体”。

中国范式: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刻转换

五四运动以后,杨贤江把《学生杂志》作为宣传革命道理、团结教育青年的阵地。杨贤江经常为刊物撰写社评,痛斥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抨击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剖析旧中国的落后性质,指引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1923年,青年学生参与社会改造的行动,遭到了教育界保守势力的“迎头痛击”,“老学究”们竭力反对青年学子参与革命活动。针对当时教育界普遍存在的回避政治倾向,杨贤江在《学生杂志》上开展“学生干政问题的讨论”,鲜明主张“教育者与政治不可分离”。1923年暑假,杨贤江在上海景贤女中作报告时犀利指出:自五四运动以来,学生界的一个深刻的教训,知道非加入政治运动不可。因为军阀的坏已到了极点,所以公开地加入政治运动而推翻军阀统治是很对的。杨贤江提倡学生参加政治活动,参加革命斗争,这在当时震动了整个教育界。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开始了第三次武装起义。杨贤江负责组织以上海大学生为主的学生纠察队,参加闸北激战。起义胜利后,他立即参加上海临时政府的筹备工作。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陷入低谷,有的人灰心丧气,有的人信仰动摇乃至坍塌。杨贤江激励青年学子:中国革命这样伟大的事业,绝非一蹴而成,它要经过多次的涨潮和退潮,然后才能达到最后的胜利。

杨贤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持为革命事业奔走,最终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于1931年8月9日在日本长崎逝世,年仅37岁。纵观杨贤江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系统阐释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在《新教育大纲》《教育史ABC》等著作中完成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中国范式”构建。杨贤江的教育思想乃是一首壮丽的青春赞歌!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宁波市红色文化研究基地)

2025-04-08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07690.html 1 3 杨贤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范式”的构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