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仁
探古镇、赏春光,寻非遗、看展演,逛大集、品美食……近日举办的鄞江“三月三”庙会,人潮涌动,一派热闹景象。为配合这场盛会,有关部门提前发布交通组织方案,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气之旺。
鄞江庙会,起源于北宋,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分为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三会。在物质越来越丰富、各类消费场景不断推陈出新的当下,这种“老字号”的庙会活动,为何能够长盛不衰,带来持续“流量”?这是值得关注和探究的。
庙会活动能够“聚人气”,首先是因为它“接地气”,有“烟火气”。有别于一些现代的商业营销,庙会活动集节庆、文娱、商贸、旅游等于一体,这种形式多样的融入式体验,既唤醒了民众对传统民俗的记忆,又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庙会活动能够“聚人气”,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是一种经济与文化的双向奔赴。从一些“品牌庙会”看,真正吸引、打动消费者的,并非只是消费场景的堆砌,而是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如鄞江庙会,就充分利用了它山堰文化遗产、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山水资源自然遗产“三大财富”。文化IP的打造,为“庙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和活力。
“庙会经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现在有些地方,总是感叹乡镇和农村地区的消费难以带动,事实上,只要肯动脑筋、选准路径、下足功夫,是可以找到突破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