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上周六,在余姚市胜归山公墓,20名身穿校服、戴着白手套的高中生,将54个红色骨灰袋轻缓地放入墓穴,覆土、鞠躬、献花……至此,2005年前存放于余姚市殡仪馆的无名骨灰袋已被全部安置完毕。这是余姚四中组织的一个“义冢”项目,始于2014年,在这11年里,一群群高中生接力奔波,只为安葬243名逝者(4月6日《宁波日报》)。
“真正的文明不仅在于善待生者,也要让逝者灵魂不再漂泊。”这是余姚四中师生在“无主骨灰公益生态葬”活动中所秉持的信念。2005年前存放于余姚市殡仪馆的无名骨灰袋,由于各种原因,长时间无人认领。这些骨灰袋,每一袋都承载着一段人生故事,或是家属放弃取回的无奈之举,或是长时间寄存未续费的被遗忘角落,又或是无名氏死亡后的无人问津。然而,余姚四中的师生并没有让它们继续漂泊。
11年来,一群又一群的高中生怀着敬畏之心,加入这场接力。他们穿着校服,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捧着那些红色骨灰袋,将它们一一安放于墓穴之中。覆土、鞠躬、献花,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庄重和肃穆。在这看似简单的仪式中,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也体会到了对逝者的尊重与关怀。
“我们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来陪伴他们走完最后一程,这也是对自己的生命教育。”学生们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写道。的确,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安放仪式,更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他们看到了那些被遗忘的人生,明白了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价值,无论其生前是平凡还是伟大。这些无主骨灰,让他们学会了对生命的敬畏,对未知的尊重,也让他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这堂特殊的生命教育课,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忙于追求物质的丰富,却忽略了生命的本真。而余姚四中师生的这一行动,提醒着我们要关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它让我们明白,文明不仅仅是高楼大厦、科技发达,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欢迎投稿,来稿请发民生邮箱18716846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