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乡村 新型阅读空间

郭添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阅读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宁波高度重视面向基层的阅读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农家书屋等传统阅读空间,与城市书房、图书馆驿站、书咖、阅读吧等新型阅读空间,为满足民众阅读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乡村作为宁波基层阅读服务供给的主要领域之一,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从城乡比较的外部视角看,乡村在资金投入、图书设施、服务内容等方面仍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从乡村内部视角看,存在着政策保障力度不足、社会力量参与意愿较低、供需匹配存在偏差、空间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新型阅读空间具有建设主体多元、环境设施小而美、业态灵活多样、融入群众生活等特点,成为优质阅读资源直达基层的重要载体。为满足乡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阅读需求,提升乡村阅读服务供给能力,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宁波应加快建设乡村新型阅读空间,推进优质阅读资源直达基层。

因地制宜,建设小而美的阅读空间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盘活现有资源。结合乡村地理环境与民众文化需求,优先在人口集中区域如乡村文化礼堂、标志性建筑、学校周边、景点等布局阅读空间。可活化利用书院、祠堂、名人故居等文化遗产,或改造闲置农房、厂房、校舍,或直接嵌入文化礼堂、景区设施、酒店民宿等现成场地。二是推动个性化环境设计,融入乡村特色。融入在地历史、景观、非遗、物产等人文与自然特色元素,打造兼具传统与现代的阅读空间。三是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引入智能化自助化设施设备。将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化图书借阅柜、电子书借阅机、有声阅读设备等在城市已经普及的设施设备,引入到有条件、用得上的乡村阅读空间中。

以人为本,供给精准的阅读内容

一是根据人群特点配置读物,力求供需精准匹配。为儿童配置适龄读物与互动设施,开展绘本共读;为中老年人配置养生保健、农业技术等读物,组织相关主题读书会;为女性配置育儿、保养、手工、时尚等图书,组织妈妈读书交流会,提供社交平台;为游客提供旅行、地方文化读物,策划文化体验活动,提升空间吸引力。二是与区(县、市)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合作,动态更新图书资源。三是培育乡村阅读推广力量,举办多样的阅读活动。聘请本地教师、社会志愿者、返乡大学生担任推广人,常态化组织读书分享、讲座、阅读辅导、文化支教等,以此降低阅读门槛、提升阅读效果。

一元多样,打造复合型的文化空间

一是在空间功能定位上进行“阅读+”拓展。在空间功能上进行“阅读+”拓展,包括加餐饮(如咖啡、简餐、特色美食等)、艺术展览(美术、摄影、工艺品等)、手工体验(糕点、木刻、模型等)、文创产品(文具、日用品、瓷器等)、团体活动(会议、团建、雅集等)。二是保留室内空间使用的灵活多变。通过设置空白场地、使用组合家具和隔断、灯光应用等方法,实现空间功能的快速转化,成为一个可生长变化的文化空间。三是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除阅读活动之外,还可开展文化讲座、科普活动、企业团建、手工体验以及会议、沙龙、雅集等活动。

群策群力,构建建设运营的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以内涵更广的“新型阅读空间”代替“民办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等概念,纳入各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在乡村振兴政策规划和项目编列中,纳入乡村新型阅读空间建设。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和村民使用反馈渠道,对享受政府支持的各类乡村新型阅读空间定期考核。二是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激发本地力量,吸引外来力量,为党群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公益人士等营造友好宽松环境。发挥区(县、市)公共图书馆和新华书店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政社企合作共建。将阅读空间管理员纳入基层文化人才培训计划,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三是吸引村民共建共享。开放决策权,让群众自己对空间的设计、建设、运营“说了算”。鼓励村民利用自有场地建设阅读空间,组建志愿者团队,吸纳村民参与管理。

(作者单位:宁波财经学院)

2025-04-01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06568.html 1 3 加快建设乡村 新型阅读空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