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宁波农业新质 生产力的进阶之道

海曙区古林“数字大田”通过智能灌溉系统与数字化管理平台,对985亩稻田进行无人化精准作业

叶胜超 贺 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全国两会期间,农业科技创新成为乡村振兴领域的热点议题之一。作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宁波多年来立足于“三新一高”发展要求,逐步在农业领域系统构建起“科技—制度—模式”三维创新体系。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全流程再造,依托智能装备构建要素精准配置体系,借助制度供给改革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在耕地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宁波稳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连续13年位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首位,探索出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

A 数字技术驱动农业生产模式革新

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突破口之一,数字技术驱动下的农业生产模式革新推动农业经济进入前所未有的转型期,数据要素正催生农业生产函数的结构性变革。通过构建全场景农业数字化平台,宁波实现了从机械化向智能化、从碎片化向系统化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以全要素数字化映射、全链条智能化协同、全场景数据赋能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驱动—精准决策—价值倍增”良性循环。如海曙区古林“数字大田”通过智能灌溉系统与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环境参数实时监测与作业远程控制,对985亩稻田进行无人化精准作业,水稻亩产突破1020公斤。

未来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应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推进技术延伸与场景拓展。加快数字技术向育种研发、冷链物流等薄弱环节渗透,探索“农业元宇宙”等虚实融合场景,推动农业生产全流程数字化建模与仿真优化。二是强化数据治理与普惠发展。加强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建立农业数据分级分类保护机制,通过“田间学堂”和职业培训计划等形式,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有效消弭城乡“技术鸿沟”。三是打造全域协同与生态闭环。基于农业“产业大脑”数字化平台等先发优势,整合全域农业数据资源,构建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业数字化生态闭环,推动农业大数据与碳足迹核算体系深度融合。

B 智能装备重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格局

农业装备的智能化转型是数字要素在农业生产工具领域的典型延伸,在显著提升要素组合替代边界的同时,衍生的服务共享平台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最终驱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系统性重构。通过更新政策与财政补贴等组合拳,宁波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工具从机械化向智能化迭代,形成了“装备升级—服务共享—组织革新”的要素配置新格局,农业智能化、设施化、精细化水平大为提升。装备智能化迭代的同时,建成了一批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形成了“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网络。如宁海县通过建设5个农事服务中心,实现育秧、烘干、加工全链条覆盖,服务半径缩短至15公里,降低小农户机械化作业成本30%,覆盖粮食种植面积超2万亩。

未来智能装备领域施力的重点包括:一是标准化与国产化攻坚,构建智能农机技术标准体系,突破核心传感器与控制系统“卡脖子”技术,推动新能源动力等关键模块的国产化替代进程。二是绿色化与组织化创新,加速农机装备能源结构转型,构建分布式清洁能源供给网络,探索农机共享经济的契约设计优化路径。三是资本深化与效率释放,深化农机装备与金融工具的耦合创新,开发基于智能装备使用数据的金融衍生品,推动农业生产函数中技术弹性系数的持续提升。

C 科技创新提升农业价值链竞争力

实现农业价值链整体提升的关键在于农业核心技术的突破与扩散,技术溢价是探索农产品附加值提升机制的根本依托,以此为基础的跨产业网络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带动农业从线性增值向生态裂变跃迁。2024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68%,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 1600亿元。如宁波市农科院陈淑芳团队培育的70天出栏优质白鹅品种,饲料转化率提升18%,打破国外种源垄断,带动全产业链年产值超6亿元。

未来农业价值链提升的重点领域包括:一是种源创新与生物经济。构建多组学联动的分子设计育种体系,推动基因编辑技术从实验室向产业端的定向转化,探索合成生物学在农业微生物组工程中的应用场景。二是加工升级与场景革命。发展细胞工厂、植物基蛋白等未来食品制造技术,推动农产品加工从物理形态改变向营养功能定向调控的范式转变。三是深化融合与空间重构。以新空间经济学指导农业多功能开发,构建“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消费空间”嵌套耦合的新型农业地理格局,培育体验经济与知识付费等新兴价值增长极。

D 制度创新激活要素集聚乘数效应

从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作用逻辑看,新质生产力的产生与效能释放,必然要求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关系调整,适配性制度创新有助于提升要素重组弹性,实现要素稳定性与流动性动态均衡下的配置效率帕累托改进。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宁波构建起农业“科技—金融—人才”协同制度体系,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人才引育体系优化、政策协同效能释放等举措多管齐下,形成了“政策赋能—要素聚合—产业升级”的发展生态。在实施“农创客”等培育计划的同时,引导“星创天地”平台和“科技特派员”制度与之建立协同机制,形成覆盖全链路的农业科技公共服务网络。

未来制度创新的重点领域集中于:一是风险共担与金融深化。构建农业科技创新风险分层分担机制,开发基于期权定价模型的科技保险产品,探索数据资产证券化路径,释放要素资本化潜能。二是政策协同与生态构建。系统优化政策工具包,构建“基础研究—中试转化—产业应用”的政策支持梯度,构建跨区域创新联合体,扩大知识溢出的空间网络效应。三是国际竞合与开放创新。深度融入全球农业创新网络,建立跨境技术转移的“非对称追赶”机制,参与农业数字贸易规则制定,构建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协同输出的战略通道。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

2025-04-01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06566.html 1 3 解码宁波农业新质 生产力的进阶之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