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问”睡眠

医生:失眠成因复杂多样,找出根源方能“药到病除”

记者 陈敏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优先之选”。记者在各大医院采访时发现,许多饱受失眠困扰的市民,不是选择求助于专业医生,而是将希望寄托于各种智能助眠“神器”,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失眠,这个困扰现代人的顽疾,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助眠市场。记者登录某网站,输入关键词“智能助眠设备”,结果页面上显示了五花八门的助眠设备:助眠手环、助眠枕头、助眠音响、睡眠舱……价格从几十元到几万元不等。

这些设备吸引着无数渴望一夜好眠的市民。62岁的老张就是其中一个。

老张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可他饱受失眠困扰15年,“能好好睡一觉”是他15年来最大的心愿。为了实现这一心愿,15年来,老张试用过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热门智能助眠设备,从智能手环到睡眠监测仪,从白噪声发生器到智能睡眠灯,花费不菲,却收效甚微。一个月前,痛苦不堪的老张经四处打听后,来到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康宁医院,向睡眠诊疗中心主任刘之旺医生求助。

刘医生为老张作了全面评估,并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经过两次住院治疗后,当老张再次来到刘之旺医生的门诊时,他一改之前疲惫、愁容满面的状态,开心地告诉刘医生:“现在入睡快了,每晚的睡眠时间也明显变长了。”

老张的经历具有一定普遍性。刘之旺医生说,因为很多患者使用这些助眠设备,所以他平时就比较关注这些所谓的助眠“神器”,发现这些设备大多价格昂贵,功能却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睡眠监测、环境调节和放松引导等方面。然而,失眠的成因复杂多样,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因素,身体疾病、药物副作用等生理因素等都可能导致睡眠障碍。单纯依靠科技手段,往往治标不治本。

刘医生提醒广大市民,智能助眠设备目前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不能替代专业治疗。市面上的助眠产品功效参差不齐,公众在购买此类仪器时,应仔细了解其原理和适用范围,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智能助眠设备的兴起,反映了现代人对睡眠质量的重视,但也暴露出我们对科技的过度依赖。我们习惯于用科技手段来解决一切问题,却忽视了自身的身心健康。”刘医生强调,出现睡眠问题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找出失眠的根源,进而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25-03-22 医生:失眠成因复杂多样,找出根源方能“药到病除”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05109.html 1 3 世界睡眠日“问”睡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