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浙东运河被纳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浙东运河与京杭运河、隋唐运河组成的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浙东运河自西向东流经余姚。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余姚段全长86.8公里,逶迤于四明山北麓的宁绍平原上,处处绿水青山,步步如诗如画。千百年来,它以水波为曲、桨帆为歌,串联起沿岸余姚的11个乡镇街道,是润泽姚城百姓的澎湃水脉,也是传承余姚历史的深邃文脉,更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强劲动脉。
颜文祥
源远流长
浙东运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全长239公里,西起杭州西兴古镇,东至宁波甬江入海口,是中国大运河内河航运通道与外海连接的纽带,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端点之一。如果说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黄河与长江,将大河文明连成整体,那么,浙东运河则将其触角伸向了海洋,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接,为大河文明找到了一个出海口。
浙东运河余姚段以姚江为主体,从线路走向和历史文献记载上可清晰看出,浙东运河余姚段可谓“天工人巧,各居其半”。浙东运河余姚段与基本上由人工挖掘而成的京杭大运河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充分利用姚江这条自然河道及平原水网,由自然江河利用与塘河建设相互结合而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创造的伟大杰作。
浙东运河流经上虞曹娥江后,分成南北两线。北线为上虞至余姚段,简称“虞余运河”,从曹娥江边的上虞赵家村经五夫长坝进入余姚境内,再经湖塘江、马渚中河,过曹墅桥注入姚江。而南线称“十八里河”,从上虞丰惠旧县城直达通明江坝后汇入姚江。
姚江东行至余姚双城之间,分为候青、中舜、最良三支,三江夹流拱卫姚城。出城后,又聚合成一支,江面渐宽,至丈亭镇已宽200余米。古代来往绍兴、宁波两地的内河船舶,因抗风浪的能力有限,到丈亭后必须候潮而行。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作《发丈亭》诗,描述了当年候潮的情景:“姚江乘潮潮始生,长亭却趁落潮行。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
为避免姚江潮汐对航运的影响,南宋时开始挖掘慈江至刹子港河段,此段又称浙东运河慈江段,西起丈亭三江口,经慈城东至镇海甬江,其中慈江在高桥镇大西坝分出的支流称“西塘河”。此后姚江流至宁波,在三江口与奉化江汇合成甬江,最后在镇海招宝山东面汇入东海。
其中,姚江作为浙东运河最重要的一部分,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文脉流淌
居住在浙东运河余姚段两岸的人们,与运河的涛声世代相伴,也使得众多古迹遗存、风物民情、诗篇传说,汇成了沉甸甸的运河记忆。
浙东运河余姚段有其自然和人工的属性。作为余姚儿女的母亲河,一方面,姚江庇护和滋养着余姚人民,使两岸生生不息,人才辈出;另一方面,余姚先人发挥智慧,不断创造,丰富着这条母亲河:桥梁庙宇、纤道埠头、商埠客栈、排灌堰闸、堤坝景观……为古老的河流注入无限的魅力。这条运河是萦绕在余姚人心头的关于家乡的“心理地标”。随着浙东运河昼夜不息地流淌,孕育的姚江文化随着文人墨客的诗文而远播海内外。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从明代开始,长江下游的姚江地区,开始成为中国人文思维的一个重镇,以王阳明、黄宗羲为代表的学者在思维的强度和深度上,都处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制高点的地位……此时此刻,小小的姚江所涌流的智慧,甚至已经不亚于滔滔黄河了。”
在运河流经的姚城两岸,处处涌动着深邃的思想和深远的文化。诞生了以严子陵、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等“四先贤”为代表的名人贤哲,诞生了“良知学说”和浙东学派,使余姚成为浙东文化与学术思想代表人物的主要活跃区,余姚也一举成为“东南最名邑”。
龙泉山上的中天阁、四先贤碑,与武胜门路上的王阳明瑞云楼、城北胜归山上苍朴雄健的胡公岩石刻一起,见证着余姚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是余姚又有了“文献名邦”之称,有了“姚江人物甲天下”的美誉。
当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沿姚江北上,惊叹于姚城的秀丽,专门写诗赞叹:“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唤取仙人来此住,莫教辛苦上层楼。”
精彩蝶变
今天,浙东运河不仅是一条漕运通道,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深深烙印在浙东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肌理当中。人们挖掘运河的文化、生态、水利、交通、旅游等多重价值,加快沿运河景观带建设,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以弘扬和传承阳明文化为宗旨,运河畔的阳明古镇,正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创意文化等旅游业态为一体的具有阳明故里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休闲旅游胜地。当夜幕降临,阳明古镇流光溢彩、人流如织,普文明书店的书香和何记面馆黄鱼面的美味,交织出古韵新潮,仿佛再现了范仲淹诗中的繁华——“烟水万人家,熙熙自翔集”。
是的,运河正以一种新的文化生命力融入余姚这座城市的有机更新中。沿着运河而建的滨江绿道,总长10公里,串联了阳明古镇、公共文化中心、玉皇山、通济桥、龙泉山、兰墅公园等多个重要节点,山、水、桥、岸、绿、景、人、城,融为一体,一步一景,诉说着余姚日新月异的精彩蝶变。
在马渚镇,一条“运河风情”乡村振兴文明示范线,以运河为轴,将沿岸历史遗存和人文精华串珠成链。位于菁江渡的姚江水岸开元观堂山庄——农耕文化交流中心内,那片明清古建筑勾勒出江南园林的古色古香,这里是古建筑文化、阳明文化和运河文化的体验园。
在丈亭镇,投资千万元修缮的三江口丈亭老街,继续见证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这个被称为“浸泡着运河水”生生不息的老街,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展现出运河古镇的独特风貌。
在河姆渡镇,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获准立项开工,这片古老的土地正散发出新时代的璀璨魅力。
在三七市镇,运河慈江段的保护和开发融入了井头山文化,当地以井头山遗址、施岙遗址、田螺山遗址旅游专线和“梅乡古韵”精品线为中心,依托古村、古遗址、古杨梅林等文化,促进运河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运河,既是时间上的流淌,也是空间上的绵延;运河,不但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人文,更促进了繁盛的经济。让浙东运河成为现代文明的传承之河、生机勃勃的生态之河、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已成为四明儿女的心声。
(图片由余姚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