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新人,就是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指出: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造就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此,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宁波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念资源,并赋予其新时代思想精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宁波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培养时代新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蕴含着积极的价值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如宁波商帮文化中体现的爱国爱乡,阳明文化“知行合一”,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明理担责重躬行,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高校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必须汇聚传统文化力量,引领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肩负历史使命,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
促进创新创业。培养敢于创新创业的青年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的必然要求。宁波商人在艰苦创业、实干奋进中形成的商帮文化,具有明显的“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业精神特质。这种蕴含创新特质的宁波文化,对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青年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发展促进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生动实践,将宁波商人事迹和精神,建设为教育教学典型案例,以此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
推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思想成长的沃土,也是推动自身传承发展的力量。宁波文化通过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以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调研等多种形式,推动青年学生了解、接受进而认同宁波文化的地域特色和精神气质。宁波文化与青年学生的深度融合,为传统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有利于推进宁波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宁波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宁波高校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包括开设课程、开展讲座、组织活动、推进实践等,但总体上来说,效果不够明显,还存在诸如宁波文化与高校学生的融合度不够实不够紧、宁波文化与高校教师的融合度不够专不够厚、宁波文化与高校教育的融合度不够活不够深等问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构建宁波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体系。一要构建主体骨架。挖掘凝练宁波文化中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髓,构建爱国爱乡、诚信友善、开放包容、创新实干、务实求效等主体骨架,突出政治性、时代性和特色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宁波文化精神。二要打造元素体系。挖掘整合宁波文化中的多元因素,如阳明文化等城市名片、河姆渡等历史遗址、宁波博物馆等文化地标、四明文库等文化典籍、泥金彩漆等传统工艺、甬剧姚剧等地方戏曲、甬江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融入主体骨架,丰富表现形式,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宁波文化育人元素体系。三要完善全链途径。要加强高校与政府、社会等多方联手,完善融入教育全链途径,整合资源同向发力,合力建设校园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共建宁波文化育人高质量平台。
构建宁波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一要建设课程体系。立足大思政课程体系,加强宁波文化课程模块或校本课程整体优化设计,坚持宁波文化同向融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融入活动实践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增强对宁波文化的系统性解读和教学,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掌握新时代宁波文化精神实质。二要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实践育人空间阵地,加强与社区农村、博物馆(图书馆)、部门机构等合作,组织学生开展文化调研、田野考察及实训实习活动,深度学习研究宁波文化。拓展网络育人空间阵地,借助新媒体和AI智能,针对宁波文化的特质和元素体系,创新虚拟演示、场景再现、互动答辩等多元模式,以案例探究性教学,深化学生对宁波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三要融入学生生活。要系统筹划,把宁波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厚植校园景观中的宁波文化元素,让学生在行走休憩中感受宁波文化,创造二次元化的宁波文化元素作品,让学生在偏爱喜好中欣赏宁波文化,设计沉浸式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认同宁波文化。
构建宁波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体系。一要建强思政教师队伍。思政教师是宁波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需要加强宁波文化修养专题培训,帮助他们在精通思政育人基础上,深入把握宁波文化精髓。二要建强研究团队。组织名师名家,加强对宁波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研究,以研究促成长。三要建好社会大师资。吸纳宁波文化领域杰出人才加入大思政教学,链接文化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多角度全方位呈现宁波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作者为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