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英
在人类社会的广阔画卷中,文化如同一股潜流,深深扎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沃土之中,并以其最基础的支撑力、全方位的推动力、持续性的影响力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具体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要素。
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是基础性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源于对文化基础性作用的再认识。在2014年2月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加以阐释,并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由此,文化自信正式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深刻揭示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2024年,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也要求“必须增强文化自信”。
宁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宁波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文化持续发挥支撑作用的过程。从宁波的历史发展来看,今日之宁波,之所以能在工业制造、商业贸易等领域独树一帜,与宁波的文化传统有着深厚关联。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工商皆本”论,指出工商业在社会财富增值过程中具有与农业同等重要的“本”位,肯定了工商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工商业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思想不仅有效推动明末清初启蒙进步思潮,也深刻融入宁波城市血脉,引领宁波把工商业作为立市之本,奠定了今日宁波制造业强市和外贸大市的地位。在新时代的宁波发展中,文化同样是重要的因素。宁波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国际港口名城,努力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宁波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港产城文”融合发展,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奋力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新局面。
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全方位的
文化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力量,全方位推动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早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就讲过:“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又提出了文化的“四个重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这一重要论述,以全新的视角全面概括和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文化的多方面作用,把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又一次创新和发展。
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文化的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助力“港”的开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以文化开放推动和充实宁波港的发展;推动“产”的跃升,在文旅融合、文化“智”造、创意设计等方面书写了新时代人文经济的精彩篇章,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彰显“城”的特质,深挖城市文脉,高扬“宁波标识”,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辨识度。
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持续性的
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论述,其中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放在首位,明确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强大的文化主体性和旺盛生命力,一直支撑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今天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也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也深深熔铸于中华儿女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成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
【作者为市社科联(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