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敏明
在收藏家眼里,有两口橱最高级:宫廷紫檀满雕龙凤或云蝠纹大橱、明末黄花梨素面万历大橱。这两口橱,一口是皇家用橱,一口是文人用橱,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跟普通人无缘。但江南民间有两口大橱亲民且出挑,一口是甬作骨木嵌镶大橱,用料考究,清雅出众;一口是东阳花橱(四开门朱金漆木雕大橱),雕刻巧夺天工,美轮美奂。如果从更贴近“喜乐”文化的角度来看,东阳花橱无疑更胜一筹。
古代东阳木雕居于中国四大木雕之首,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和民国,构思精巧,雕饰精美,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客观地说,东阳木作其建筑和家具除了雕刻,用材、榫卯、打磨等跟京作和甬作等相比有点差距。都说朱金木雕“三分雕刻,七分朱金”,意指漆朱、贴金的作用显著。东阳朱金木雕却是“三分朱金,七分雕刻”,大功夫还是放在雕刻上。东阳花橱扬长避短,将雕刻技艺发挥到了极致,以橱面通体雕刻、朱漆铺就、金箔贴花等工艺胜出。
东阳花橱尺寸差不多,高1.85米,宽1.6米左右,深0.6米,四开门。晚明时,四开橱门没有满雕,只在每扇门上方“开窗”朱金漆木雕。清代和民国的花橱每扇门通体雕刻,题材有花鸟虫草、人物故事等。雕刻完成后,再漆上朱砂漆,贴上金箔,工艺十分繁复,是除了朱金漆木雕万工花轿、千工床之外,最张扬、瑰丽、炫目的江南民间家具。
晚明至清初,东阳雕刻称“古老体”,雅拙粗放,简洁明了,画风“可爱”。
清中期,东阳雕刻有重大发展,“雕花体”已成熟,用刀圆润流畅,擅长“以线立骨”,五官和衣褶裙摆处多用简练准确的斜切线条刻画,人物头大体肥腿短,肢体语言夸张,形象饱满,重视神韵。许多题材和人物形象出自民间口头文学和戏曲“草根班”的剧目,生动活泼。
晚清至民国,出现了一个高峰“画工体”。以画谱为范本,工匠艺人将中国书画的构图经营、透视关系、落款等技法应用到东阳木雕,通过前后叠压、高远透视和逐层保留平面等技巧,人物雕刻由雕花体的古拙意象向写实具象进化,木雕的表现力丰富细腻。代表人物有近现代东阳木雕“五大家”:一代宗师郭金局、“雕花皇帝”杜云松、“雕花状元”刘明火、“雕花宰相”黄紫金、“雕花榜眼”楼水明等。
晚清民国时东阳木雕取得不俗成就,不得不提吴友如。吴友如,名嘉猷,字友如,别署猷,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清末著名画家,以卖画为生,曾应征至北京为宫廷作画。吴友如擅长工笔、写意及界画,尤其以人物画和肖像画著称,著有《吴友如画宝》。过去信息不灵,靠师父传承,吴友如画稿的出现,提供了可操作性,解决了东阳木雕长期缺乏优秀画稿的问题,影响很大。
东阳木雕的雕刻技艺从“古老体”“雕花体”到“画工体”,从花橱的橱面通体雕刻中可得印证,三口清代和民国的东阳花橱是极佳的例子。
清中期“十二花神图”花橱(雕花体),高1.9米,宽1.5米,深0.6米,四扇橱门满工,朱漆铺底,金箔贴花,雕人物花卉。主题雕“十二花神”。十二花神是根据每年十二个月令的花卉来命名的,一至十二月依次是:梅花、杏花、桃花、牡丹、石榴、荷花、兰花、桂花、菊花、芙蓉、山茶、水仙。十二花神各自对应持花,神态迥异,绰约多姿,渲染着中国式的浪漫。
清晚期“仕女奏乐图”花橱(画工体),高1.85米,宽1.48米,深0.6米,四扇橱门满工,朱漆铺底,金箔贴花,雕人物花卉。主题雕“仕女奏乐图”,仕女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或打鼓,或吹笙,或吹笛,或敲锣,鼓乐声中,身姿曼妙,若蝶翩跹。
民国黄紫金雕“四美图”花橱(画工体),高1.86米,宽1.48米,深0.61米,四橱面通体雕刻,看上去像四幅人物画立轴。画面有翘角的建筑,反映的是古代红拂、李娃、王昭君、潘妃等四大美人的故事。人物雕刻呈吴友如艺术风格,人物瘦长,发髻高耸,衣袖飘逸,画面故事感强。四橱门下围雕梅兰竹菊,俗中见文气。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宫廷和贵族讲究贵气,文人和雅士讲究文气,民间讲究个“俗”字,东阳花橱充满着生活中独特的“俗”美,倘若人间没有这个“俗”之大美,便少了氤氲烟火,少了温暖和灿烂。(应敏明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