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考核不“唯论文”, 破而能立是关键

木须虫

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日益多样化,近日,北京邮电大学公布该校《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其中提到该学年首次开展本科团队毕业设计(论文),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此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出台规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以签约作者身份在知名网络文学平台完成的作品,可以代替毕业论文申请毕业资格(2月13日《光明日报》)。

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关于本科毕业考核的改革不断推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破除“唯论文”导向,以顺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不再“唯论文”,意味着高校需要更加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例如,应用型高校可以以实践成果、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作为考核标准,研究型高校则可以继续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与深度。这种改革方向体现了因材施教、分类评价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破除“唯论文”,并不是完全否定论文的价值。论文作为学术成果的一种形式,具有专业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撰写论文是国际高等教育通行做法之一。部分高校尝试多样化的毕业考核方式,是适应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但毕业论文并不会因此被取消或替代。

此外,评价人才也不能仅看已发表的论文数量和期刊影响因子。曾经的论文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自主创新科研能力,科研人员的分工、兴趣和志向不同,产出成果和价值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人也需要实施分类评价,根据科研人员的岗位描述进行评估,这种多维度的评价方式更加科学合理。

毕业考核不“唯论文”,接下来,破而能立才是关键。高校需要在破除旧有模式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果,更要注重其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为适应这些变化,高校应建立与科学、多元评价体系相适应、相配套的学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加快高校课程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强化学生素质、能力的过程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改革的初衷,聚焦育人育才,实施分类施教,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025-02-14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98790.html 1 3 毕业考核不“唯论文”, 破而能立是关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