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向给差评顾客“道歉”:

商家不能丢了商业伦理

王志顺

黑龙江齐齐哈尔一女子发视频称,2月2日她到当地一家茶饮店买柠檬茶,因服务员态度问题,她在第三方平台给该店留下差评。涉事店家不仅查到她的真实姓名,还带人找到她的住所,并按响了她家门铃,称要给她当面“道歉”,店家甚至还找到了她父亲的工作单位。10日下午,该茶饮店所在商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店家在销售过程中产生服务问题并引发舆情,2月6日商场已要求店家暂停营业(2月11日极目新闻)。

这起纠纷的起因,是店员服务态度问题,但吊诡的是,因留下差评,意外遭遇店家侵犯隐私、上门“道歉”的离奇事件。这深刻地揭示了当前商业环境中,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商家服务伦理的深层次问题。

从消费者权益角度看,这起事件是对个人信息安全边界的公然践踏。在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每一次评价、每一次消费,都可能成为商家收集和利用的数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商家可以随意侵犯消费者的隐私权。消费者的评价,无论正面还是负面,是基于个人体验的真实反馈,是市场调节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家应当尊重这一反馈,而不是将其视为可以随意操控的“工具”。

商家对差评的极端反应,暴露其服务理念的扭曲。在商业活动中,顾客就是上帝,这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商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面对消费者的不满,商家应当反思自身服务存在的问题,积极改进,而不是采取报复性的行动。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商家自身的品牌形象和长远利益。

这起事件反映了当前商业环境中对于消费者评价功能的误解和滥用。消费者评价本应是促进市场竞争、提升服务质量的正向力量,但在某些商家眼中,成了可以操控、可以利用的“武器”。这种扭曲的评价观,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这起事件是对商业社会的一次警示。它提醒我们,必须加强对消费者隐私的保护,建立健全的消费者评价机制,确保消费者的每一次评价能得到公正、合理的对待。商家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服务理念,将消费者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诚信、专业的态度面对市场的每一次反馈。

当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对于侵犯消费者权益、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打击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健康、公平、透明的商业环境。

2025-02-12 上门向给差评顾客“道歉”: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98505.html 1 3 商家不能丢了商业伦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