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重“访”而不唯“家”

木须虫

上海部分中小学教师上门家访遭家长拒绝,近日这则新闻成为热点。家访,曾是教师与学生家庭沟通的重要桥梁。在通信技术发达的今天,入户家访是不是已经过时?在有的学校向家长发放的家访问卷中,面对入户家访、电话家访、来校面谈等选项,90%以上的家长选择电话家访或者来校面谈(2月11日《金陵晚报》)。

家访曾经是老师和家长之间主要的联系方式,一直以来也被视为老师尽职的象征,其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与家长面对面沟通,交换关于教育孩子的看法;二是看一看孩子的家庭生活环境,了解孩子学习之外的其他信息。这种家校沟通方式,客观来说是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毕竟那个年代没有更多更好的交通、通信工具,走家串户是唯一的选择。

方式从来是为目的服务的,不仅方式可以多元,而且不同方式之间也存在着理性的比较,如便利与不便利、成本高与低,甚至包括沟通双方对形式选择的意愿,等等。反映到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方面,时代在变化,情况也变得复杂。

首先,入户沟通面临着效率考验。传统的家访入户,步行虽然很慢,但无论城乡,孩子的分布很集中,一路下来就能够走访很多家庭。但如今的城市要复杂得多,交通拥挤,高楼林立,找个门都不容易,效率低,成本就要高得多。其次,当下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愿意老师来家里,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意家这个私密空间,涉及一些隐忧与顾虑,不能被轻易忽略。

虽然学校教育鼓励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但也需要找到与时代适应、双方能够共同接受的方式与手段,从而让家访达到真诚、有温度、有成效的目的。换言之,对“家访”需正本清源,重在“访”而不唯“家”。

一方面,把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与家长单独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纳入教育管理,设定具体的任务,注重沟通的过程,提升沟通能力,拒绝“到家拍照打卡”的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准确对“访”的性质进行定位,如“约访”会更精准,由教师与家长商量具体的时间与地点,会面怎么方便怎么来,乃至“视频交流”也未尝不可,相互尊重,规避顾忌,会让沟通更有效。

2025-02-12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98504.html 1 3 “家访”重“访”而不唯“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