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升级

许恋天 李 荟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是各地方开展投资建设活动的重要主体,也是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公共领域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和资本的重要载体。大规模政府投资在助力实现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也造成地方政府债务的迅速增长。针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包括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加快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等。现阶段,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中面临政企权责不明确、融资边界模糊、管理体制不完善及债务规模膨胀等法律问题,为此,亟需通过建立风险监控体系来识别、评估并控制债务风险,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推进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和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更好的匹配。

锚定政府融资平台发展蓝图战略定位

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融资平台需要重新定位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明确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权责划分。

一方面,平台需从传统的政府融资职能中脱离出来,转型为市场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提供者。这就需要平台构建与市场接轨的运营机制,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决策流程、风险控制体系和绩效评估标准,确保平台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平台还需从单一的政府融资角色转变为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综合性平台,积极拓展业务范围,提升市场竞争力。着力发展诸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投资和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增强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率。

明晰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范畴界限

清晰界定融资边界,有利于引导资本流向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与薄弱环节,推动区域经济均衡与可持续发展,助力精准匹配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避免资源错配与债务累积风险。

一是明确融资版图。融资平台应聚焦于与城市发展命脉紧密相连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产业升级等核心领域,精准融资布局,助力地方经济长远发展,有效减轻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激发平台的自我造血能力。二是构建科学的融资决策体系。建立健全民主、严谨的融资决策机制,涉及详尽的成本效益评估与风险考量。融资平台应打造全面的融资评审框架,并吸纳第三方专业评估力量,以增强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与科学性,有效规避因决策偏颇引发的资源浪费与债务隐患。三是强化融资监管机制。对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进行严密监控,确保其融资轨迹与发展目标、政策导向同频共振。通过强化审计监督与财务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融资过程中的偏差,防范违规操作与风险累积,确保融资行为合法合规。

完善政府融资平台管理机制

平台稳健运行的关键在于优化内部治理。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明确权责,提高决策效率监管能力,能够强化项目控制,从而提升平台竞争力。

一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依据《公司法》,建立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组成的法人治理体系,明确职能,确保决策科学、流程规范,提升公司运营效率。股东会体现所有权,董事会决策发展,监事会确保合规,经理层执行日常运营。二是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建立现代企业机制,提升决策透明度和执行力;加强依法决策的能力建设,确保所有决策都在法律框架内合法合规地作出,进而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权威性。三是强化审计与财务监管。加强财会监督队伍建设,提升其效能,并促进其与其他监督机制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工作。

优化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结构

优化平台债务结构,既有助于从源头上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提高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也可依托债务重组、资产证券化等举措,有效推动平台资源优化配置。

一是平台债务重组。债务重组因其灵活性强、无严格司法程序约束、成本较低等优势,成为化解债务风险的有效手段。通过债务重组,可以调整债务偿还方式、偿还期限等方式,降低债务利息、延长债务周期,从而减轻偿债负担,提高偿债能力和可能性。二是资产证券化。探索资产证券化途径,通过将平台资产打包出售、在资本市场流通交易等方式,盘活平台资金偿付债务,而投资者则可根据资产表现获得回报。三是存量负债优化。一方面,以时间换空间,扩大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获取低成本资金,为后续风险管控腾出时间;另一方面,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有效发挥政府资源乘数放大效应,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经济社会发展。

构建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防控新机制

应对市场化转型带来的各类风险,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全方位的风险监控机制,借此提升对债务风险的辨识、评价及管控效能,为平台的持续稳健运营以及地方财政安全提供坚实的支撑。

一是构建全面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以风险控制为中心,从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的重要性出发,明确责任分工和权限管理。通过内部审计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风险隐患,做好风险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二是完善外部风险评估与监测措施。平台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调研体系,实时分析市场动态,全面评估外部环境,识别潜在风险。此外,平台还应持续监控债务规模、结构和风险暴露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风险点,予以有效应对。三是强化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平台应加强对风险管理的宣传和培训,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全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员参与、共同防范风险的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法学院)

2025-02-11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98345.html 1 3 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升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