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两千多公里的家访 彰显教育温情与担当

王军荣

“好老师,正能量”“辛苦了,徐老师”“孩子们为能有您这么好的老师感到骄傲”……2月4日,一段“班主任的新春越西行”视频感动了很多人,不少网友纷纷点赞夸奖。视频中,宁波市职教中心2023级新能源汽修班班主任徐剑军在春节期间,奔赴四川凉山州越西县,用4天时间完成了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特种兵式”家访(2月6日《宁波晚报》)。

身处信息化时代,家校之间的联络能够通过线上方式实现,然而,家访这一传统的教育形式依旧具备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特别是徐老师跨越2000多公里的家访,让我们领略到了教育的温暖与力量,感受到了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这次家访,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跨越,更是与学生及家长心灵的靠近。对于学生而言,或许从未料到自己的老师会不辞辛劳千里迢迢来看望他们。这种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自己被珍视、被关爱,进而激发起内心深处的学习积极性。而老师通过家访,也能更确切地知晓学生的家庭状况,能够更完整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氛围,这对于“因材施教”、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教育规划起着关键作用。

家校联合,需要家长和老师双向奔赴。对于部分家长来说,由于工作繁忙,再加上诸多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主动联系老师,特别是孩子在千里之外的学校,他们也不太可能去学校与老师当面交流。在这样的情形下,老师主动前往学生家中家访,意义显得尤为重大。家长们看到老师对孩子的上心,会更积极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也会对学校的教育更加安心。在追求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应忽略传统教育方式的价值,家访能够让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属性,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差别。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辉映。教育的终极价值,始终在于对每一个独特生命的悉心关怀。只有当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用脚步去丈量教育的维度,用心灵去感知学生成长的经度,才能抵达“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理想境界。

2025-02-07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97884.html 1 3 跨越两千多公里的家访 彰显教育温情与担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