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近日,在铁路宁波站北广场,一辆凌晨接驳专线公交车停靠在站点,坐火车抵甬的旅客在身穿绿色马甲的公交志愿者引导下,有序上车。宁波公交开通凌晨接驳专线已有20余年,多年来这项便民服务给舟车劳顿的旅客送上了便利与温馨(2月6日《浙江日报》)。
随着节后返程高峰的到来,接驳线的客流量明显增加,凌晨接驳专线“想外来务工人员所想,应外来务工人员所需”,让外来务工人员感受到城市的善意和温暖。
与出租车、网约车相比,坐公交车成本更低,更契合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理性”——在经济收入有限的背景下,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总是千方百计地压缩生活成本,能不花的钱就不花、能少花的钱就少花。少则十多元、多则数十元上百元的打车费用,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到万不得已,外来务工人员通常舍不得花这个“冤枉钱”。
人是城市的核心和灵魂,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理应共享城市繁荣发展的成果。凌晨接驳专线途经市区十余个站点,外来务工人员可按需在就近公交站点下车,切实做到了便民、利民。将外来务工人员放在心上,给予外来务工人员足够的牵挂与体恤,公交凌晨接驳专线只是这座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温柔相待”的一个缩影。
一个城市对外来人口有没有吸引力,不仅在于公共服务的品质和制度护佑的水平,也在于让外来人口感受到融入日常生活的“温柔相待”。一个城市是否体面,不仅在于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也不在于精英群体生活得多么风光,更在于它如何对待最普通、最平凡的劳动者。公交凌晨接驳专线展现了城市的开放与包容、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
虽然凌晨接驳专线增加了公交企业的运营成本,公交企业甚至可能做“赔本生意”,然而这件事不能只算经济账。在人口红利拐点凸显、劳动力资源供求关系已经改变的当下,只有那些能够真正让“劳动更有价值、劳动者更有尊严”、愿意对普通劳动者“温柔相待”的城市,才会赢得更多人的“用脚投票”。
一个将尊重和善待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细节的城市,一个能够让外来人口愿意留下来甚至想要扎根的城市,自然更有人才吸附力和城市竞争力,也才能实现外来人口与城市的相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