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江
很多人在春节过后会出现一系列心理和身体上的不适症状,如精神疲劳、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或嗜睡、消化不良、头痛、胃肠不适等,这通常是因为假期的生活作息与饮食和节后相差太大导致。专家提醒,此时应当将注意力转向身体的养护与恢复,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更好地预防节后综合征。
不可否认,假期与节后生活作息、饮食运动的差异,确实会让身体和心理产生一些不适。突然回归正常工作和学习,身体难免会发出“抗议”。但这些不适,真的严重到需要用“综合征”来定义吗?
仔细想想,很多时候,对节后综合征的吐槽,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逃避和对假期的不舍。当人们在节后第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办公室,对着堆积如山的工作,心里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唉,节后综合征又犯了。”于是,心安理得地在工作时走神,效率低下。
实际上,这或许只是我们不愿面对工作压力的借口。如果把假期结束后的不适当作一种常态,积极调整,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综合征”,或许能更快地适应工作节奏。有专家指出,这种在假期尾声出现的疲惫感、焦虑感并非疾病,而是身心适应节奏转换的自然反应,提前做好准备即可顺利过渡。
从社会层面来看,节后综合征这一概念的广泛传播,反映出当下人们对生活节奏变化的一种脆弱心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渴望在假期放松,一旦假期结束,就难以迅速切换回工作模式。这种对变化的不适应,被节后综合征放大了。但生活本就是由各种变化组成的,不能因为害怕改变带来的不适,就给自己贴上节后综合征的标签。
节后综合征,与其说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或疾病,不如说是面对生活变化时的一种心态。当生活被切割成“节日模式”与“生存模式”,所谓“节后综合征”不过是现代人的心灵创伤周期性发作。朋友圈里晒出的年夜饭越丰盛,越折射出平日的饮食焦虑;春节档电影票房屡创新高,恰恰证明日常精神生活的贫瘠。因此,不应为赋新词强说愁,把自己的慵懒和逃避归结于这个看似专业实则存疑的概念。
草木无需焦虑新芽的生长速度,生命自有其从容代谢时光的智慧。应对节后综合征的最好方式,或许就是摘下这个标签,勇敢面对生活的变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