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育管理质效: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点

李颖

立足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组织引导流动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锻造一支充满活力的先锋力量,是党的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创新组织设置,让党员“流动不流失”

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离开原党组织所在地,在异地工作、生活。受时间和工作等因素限制,部分流动党员往往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与党组织的联系相对较为松散,难以正常参加党组织的活动。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所以,应在摸清底数,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创新组织设置,让党员“流动不流失”。

常态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活动。针对流出地、行业、区域等要素,探索成立驻外流动党支部,与流入地党支部实施双重管理。根据党员流动分布情况,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功能型党组织,建立党员干部与流动党员常态联系制度,结对子、谈思想、明职责,让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家乡和组织的关心关怀。聚焦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依托物流园区、货运企业、集卡停车场、居住社区、新市民服务中心、“甬爱E家”服务驿站等,灵活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

二、优化学习渠道,让党员“流动不流学”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党内集中学习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经常性教育。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模式,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延伸党建广度和深度,搭建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之间教育管理服务“云”桥梁,坚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确保流动党员教育“流动不流学”。

针对部分流动党员学习不主动、线下难集中等情况,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展线上教育。依托抖音、快手、微信等新媒体,积极探索“云课程”、推出“云宣讲”,开辟流动党员教育专区,集成理论教育、技能教育等个性化内容,让流动党员灵活就便参加学习。通过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QQ群等,定期推送学习资料,组织在线交流讨论,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能接受党的教育。此外,还可利用节假日流动党员集中返乡的时机,组织集中培训、专题讲座等,提高流动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有效提升吸引力和向心力。

三、激励担当作为,让党员“流动不失范”

目前,宁波的流动党员超过10万人,做好流动党员的激励引导工作,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能吸引更多人向党组织靠拢,也能将党的影响力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

从不同类型流动党员实际出发,组织引导流动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履职尽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关心公益事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城乡基层治理、联系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一名党员一面旗”,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特长优势,开展流动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比技术比创新比实效活动,设立“先锋岗”“服务区”“攻坚队”,引导流动党员学践于行。推行党员经营户挂牌经营,“先锋小哥”主动亮身份,佩戴党员徽章。挖掘流动党员中的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加入平安巡防、文明创建、矛盾调解等工作,在推动社会发展、服务群众中主动作为、担当有为。组建党员志愿队,集中开展流动党员志愿服务月活动,聘请流动党员担任网格员,推行流动党员量化积分管理,鼓励他们在“第二故乡”发光发热、奉献才智。

四、强化关怀帮扶,让党员“流动不流心”

做好对流动党员的关怀帮扶工作,能够拉近党组织与流动党员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流动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做到“流动不流心”。

探索建立本地党员与流动党员常态联系制度,定期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坚持精神激励、人文关怀与物质帮扶相结合,为流动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提供帮助。积极打造线下流动党员之家,采取结对帮带模式,及时了解流动党员思想动态、工作和生活情况,加强关心关爱,落实工会疗休养,帮助解决流动党员子女上学、看病就医、讨薪维权、技能培训等实际困难。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甬爱E家”等阵地,开设技能培训、权益保障、就业指导、家庭帮扶等课程,更好地服务流动党员。打造暖心站点,征集微心愿,设立流动党员困难救助基金,开设心理关爱课堂,关心党员的身心健康,让流动党员感受到组织的心意,做到“流动不流心”。

总之,在加强宁波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探索创新,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流动党员从“流入”到“融入”的转变,使他们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宁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红色动力。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2025-01-24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96821.html 1 3 提升教育管理质效: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