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吉晶)依托千年传承越窑青瓷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杨梅两大核心资源,慈溪市匡堰镇倡隆村引进外来资本,成功打造了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楝树下艺术村落、龙窑餐厅、9号民宿等业态,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一个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呈现眼前。
倡隆村是我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个典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关键一环。近年来,我市以项目为抓手,拓展增收模式,优化农户收入结构,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一村创一业、百村兴百业、强村又富民的发展格局。
在集体经济“消薄”攻坚行动中,宁波市级统筹安排4亿元资金,县、镇(乡)统筹安排“消薄”项目财政资金,每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落实两亩建设用地指标,真金白银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全市共谋划实施集体经济“消薄”项目95个,其中抱团项目44个、抱团村567个,基本实现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全覆盖,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300余万元、村均增收超7万元。截至10月底,全市已有1162个建制村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占村庄总数的54%。
片区组团、协同发展。通过强村带动、产业集聚、项目牵引、组建强村公司等方式,构建片区发展联合体,实现“发展共谋、事务共商、资源共享、乡村共富”。目前,全市已建立强村公司100家、入股村集体614个,其中2023年6月后新组建强村公司31家,涉及村集体243个。同时,深入实施“百家单位扶百村、百家企业结百村、百个侨团(企)帮百村”行动,积极构建新型帮扶共同体。
各地深入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积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种模式,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积极拓宽交易品种,探索创新交易方式。余姚市打造农村产权“超市”;象山县创新“微拍”交易;海曙打造“村易通”平台,鼓励村集体参与闲置农房盘活、国土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和农业“标准地”建设,盘活利用闲置农房、承包土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资源资产,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全市累计盘活闲置农房1.13万宗,引进开发项目300余个,项目投资近40亿元。
我市还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深化村庄经营,做好乡村土特产文章。推出土特产“四季甬味·十桌百鲜”特色菜品牌,累计培育省级土特产32个,培育50亿元全产业链10条,以乡村产业振兴有效助推农村集体增收。宁海县力洋镇海头村创新“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打造菊花精品博览园,推进菊花全产业链共富工坊建设,着力发展“赏花经济”,形成了集菊花种植、观赏、采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既拓宽了村集体增收路径,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