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故事,我们的故事

——《小巷人家》读后有感

张继元

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必然是反映真实生活的。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巷人家》想必是鲜明的例证,随着电视剧的讨论度越来越高,原著小说也受到空前关注,从而登上读书软件首页排行榜。而这部在宁波取景拍摄的电视剧对宁波人来说,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只因剧中场景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了。从广仁街到孝闻街再到秀水街,从中央花园到青林湾,熟悉的场景拉近了我们与电视剧人物的距离,引发了老中青三代人的共鸣与表达欲,观众纷纷在社交平台分享实地打卡和记忆里的故事。时代剧本引发了我们的共同记忆,他们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

原著小说的时代特色十分鲜明,这得益于作者生动细腻的笔法。伴随着棉纺厂改造、小巷中职工宿舍分配这事,全厂职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是那个时代独有的故事。尘埃落定后,三个家庭被联系在了一起,两代人家长里短的故事自此拉开序幕。在1977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恢复高考是避不开的重大事件。分房子是家事,恢复高考是国事,高考是人生大事,家与国自始至终密不可分。主人公庄超英接到了改高考试卷的重要任务,既没有学历又没有经验的他,把阅卷的过程视作探索的过程,这是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展现。讲好各家的故事,也就讲好了时代的故事,时代小说的历史叙事,既可以如浪潮般汹涌,又可以如溪流般潺湲,随着时光的流淌,日常生活的画卷徐徐展开。

时代的变迁反映在每个人物的成长里,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生活本身,“写年代,要让人物行动于柴米油盐中。”原著作者大米如是说。我们能看到作者致力于让人物“活”在那个时代里,书中的上一代人无论是思维、语言还是行动,都贴近20世纪80年代的纺织工人,而下一代人也符合我们记忆中知识青年的模样。

住在一个小巷里难免会有摩擦,看似烦琐的家长里短构成了生活的细节,看似一成不变的生活里每天发生着不同的故事,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里之间吵吵闹闹过后,善良的人们终归会忘记那些无关痛痒的小矛盾而握手言和,所以故事的主旋律还是温馨的。伴随着巷口滴滴答答的公用水龙头,小巷里人们的日子一点一滴地过去,煤饼换成了煤气,筒子楼里不再堆放煤球,白墙上残留的斑驳痕迹证明着发生过的一切。从家家户户的厨房开始,一切换了新的模样,不变的是升腾起的烟火气,人们念叨着红烧肉还是用煤炉做的更好吃,远行的游子对家的惦记就具象在乡音和味道里。

小说里的人物不过是换了名字与皮囊的邻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的熟悉。故事贯穿两代人三个家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每个人形成了不同的性格,性格指向了不同的人生走向,而人生走向最终形成命运。尽管时代变迁,青年们毕业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是如此相似。我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进,严峻的考验逼迫我们做出选择,挣扎中的我们握住了什么、放弃了什么又被夺走了什么?变与不变、走与留、前进与后退,都在一念之间,值得与不值得的问题又有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当年小巷里闲话家常的老人们身体是否健康,东奔西走的青年们有了怎样的人生成就,蹦蹦跳跳的孩子们又在哪座高楼大厦里拼搏奋斗?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可与外人言说的关于原生家庭的痛,这份痛是羞于见人的,我们可能也曾像黄玲那样“一直静静坐着,黑暗中,她的眼泪肆意汹涌,尽情宣泄着心中多年积累的委屈和不甘”。两代人之间的隔阂,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烟消云散,也可能变成“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书中的两代人之间的伤痕,并没有因为一方的努力而愈合,只因“每个人都有记忆,记忆中的伤痕不是他能粉饰的,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适得其反,非但没有缝合祖孙两辈以往的间隙,反而一再加大了这些间隙”。

我们在阅读时,既想把这伤痛寄托于小说人物而向外言说,又想藏匿于心灵深处而向内疗愈。我们也与书内的人物一样,体会着时代浪潮的大起大落,感受着时代风云的变幻莫测。我们当然不是小说主角,但小说主角又何尝不是我们?我们与电视剧主角走过同一条巷弄,看过同一片风景,正是这份真实打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在那一刻,我们与小说人物同欢乐共悲伤,他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作者把对时代的回忆藏在一字一句里,把心里的柔情诉诸笔端,留待读者发现这一丝丝柔情,从而与作者达到思想上的同频共振。

余晖落在飘零的树叶上,映出一片温暖的金黄,这温暖当然也来自回忆。当年放学后的我们,也曾在这片金黄中走过一条长长的小巷,走向巷的尽头——昏黄灯光笼罩下的温暖的家。

2024-12-09 ——《小巷人家》读后有感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88757.html 1 3 时代的故事,我们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