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金伟 文/摄
庎橱、食罩、灶头桌,是过去每户人家厨房的主要用具。“庎橱”之称谓比较普及,至少在我们浙东地区是通行的。在崔山佳所著《宁波方言词语考释》中,“庎橱”是指食橱或碗橱。而施长海所著《余姚方言词语汇释》中,认为“庎橱”是指放置菜肴和餐具的大橱。在我看来,后者更贴切。
庎橱的尺寸、大小并不统一,大体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以摆放烹制后的菜肴为主,下部分放置碗碟等餐具。上部分通常设四扇“摇门”,下部分则用四扇“移窗”。上下两部分的功能区分很明确,另有三四个抽屉设于上下段之间,这大概就是标准式的庎橱。因此,庎橱是食橱和碗橱的合二为一。当然,非标准式的八门无屉的庎橱或竹制庎橱也不在少数,如今偶尔还能在山区乡村遇见。
年轻时就寝前,偷偷摸摸去“开庎橱门”是我的习惯。翌晨,母亲发现菜碗里“缺角陷坑”,就骂我是只馋猫。调皮馋嘴的猫,有时也会扒开庎橱门偷吃,而我确是“开庎橱门”的惯偷。
我的好友、画家叶文夫,那时独自住在慈溪浒山,隔三岔五来我老家串门。请他喝茶他不喝,偏偏喜欢拿个碗走到“七石缸”前舀“天落水”喝;叫他吃饭他谢绝,偏偏喜欢拉开庎橱门,捞块食料吃吃。
宁波人形容酒后呕吐,也叫“开庎橱门”,吐出的东西五颜六色,如同庎橱里放着的菜。
在老底子的厨房家具中,要数庎橱装饰得最繁琐了,不是雕刻便是绘画。如奉化松岙卓恺泽故居内的庎橱,上部分雕刻十分精美,每扇摇门上除了卷草纹外,还各刻有一“寿”字。在四门位置上,刻有“春”“夏”“秋”“冬”的也很多。我在慈溪匡堰镇石人山村赵家池自然村见过一个庎橱,下部分的八扇移窗上,各有一个八角图案,美观大方。在台州临海大田街道大屋村见到的庎橱,摇门上的绘画十分精细,似出自具有绘画功底的漆工之手。四扇摇门就像花鸟四条屏,两侧还配有对联,很是耐看。中间四个抽屉上,分别刻有“注意清洁”“烹调五味”“讲究卫生”“食则有余”,彰显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临时存放菜肴的用具,除庎橱外,还有食罩,不过食罩罩的多是剩菜,不存碗盏,仅发挥了庎橱一半的作用,且容量远小于前者,因此它对庎橱起“拾遗补阙”作用。食罩方便实用,很多家庭至今仍在使用。
我家过去总是先将炒好的菜放入庎橱中,有的菜量大,一式有几份,用餐时将其中一份从庎橱转移到中堂的餐桌上。一顿留下的剩菜,覆盖食罩即可,方便省事。
方言中,对“食罩”的称呼并不统一,如我母亲常称其为“合罩”,有些地方则称“席罩”“桌罩”等,不一而足。崔山佳所著《宁波方言词语考释》对“食罩”的解释是,“用于罩饭菜的竹罩子,也有用塑料等制成的”。
食罩外形有方有圆,以圆居多。圆的适用于圆桌,方的适用于方桌,但民间并不拘泥于此。我家传下来一个精致的方形竹篾食罩,可惜如今无用武之地,只能放在老家阁楼里当作藏品。
记得几年前在《宁波日报》上读到一篇散文《食罩下的诱惑》,说的是作者回家时忍不住掀开食罩捞取食物,这与我“偷开庎橱门”异曲同工。是啊,庎橱和食罩都散发着人间烟火气息。
灶头桌是安放在灶边的桌子。灶头桌比餐桌要简陋,就像我读小学时的课桌,插板上安放着书包,插板下正好容纳两条腿。施长海在《余姚方言词语汇释》中称灶头桌为“插板桌”,对其解释是“横档可插入木板的长方桌,放在灶边用来放置炊具等物”。
老家的厨房中就有一张灶头桌,插板上是猫咪的用餐场所。在农村,插板下往往是鸡笼,是鸡夜宿之处。这种灶头桌的妙处,只有老辈人才能体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