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错误”的纠错成本不该由市民扛

冯海宁

上海市民赵先生在给自己孩子办理生育保险的时候,从街道事务中心得知,自己名下有2条婚姻记录,可他明明只结过一次婚,夫妻俩险些因此离婚。此事被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近日,赵先生接到上海宝山区卫健委的电话,工作人员称这条信息已经删除。可赵先生不太满意,原因是他为此奔波了一个多月,拨打数十次12345电话求助……(11月25日《文汇报》)

为何出现信息错误?只能推测是多年前各个不同部门的数据库合并时出了偏差,但因为时日已久,无法确认究竟谁出了错。也就是说,这事只能怪赵先生运气不好,碰巧遇到数据合并错误。有专家称,在数据归集过程中,发生偏差在所难免。这意味着被“数据错误”折腾的不只是赵先生。不少网友也反映有类似遭遇。

不同部门的数据合并工作是由人完成的,对工作高度负责的人一般不会出错,严格的审核机制,也能及时纠正错误。但让人遗憾的是,部分数据合并还是出错了,说明当初相关工作不严谨不严格,带来的后患,给相关当事人造成很大麻烦。而要解决这样的麻烦,还得付出相当大的成本。

当事人在相关部门之间奔波,要付出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多次拨打12345电话进行求助,也得付出通信成本;错误信息导致婚姻出现裂痕,修补婚姻关系也得付出成本……这些成本都让当事人来承担,显然不合理,因为信息错误不是当事人的责任。

除了删除错误信息外,有关方面还应该赔偿当事人的损失,并向当事人郑重道歉。虽然说时间久远无法确认责任在谁,但也不难追究责任。原因是,相关信息合并时一般会留痕,可根据痕迹调查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即便原部门和原责任人已经不在,也应该有具体部门来为过去的错误埋单,给当事人一个满意交代。

如果说当初出现工作失误很不应该,今天纠正这种错误要当事人付出不小的纠错成本更不应该。大概是因为“数据错误”不多见,或当事人尚未发现,所以,有关方面对纠正“数据错误”不够重视。假如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有相应的快速纠错机制,赵先生不至于被折腾一个多月。此事提醒我们:应尽早建立“数据错误”纠正机制。

在不少部门之间已经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的今天,核实、纠正数据错误应该比较容易和高效。但从上述案例看,纠错并未体现出高效。这说明缺乏协同机制和技术保障。在信息化时代,如果还采用传统的办法去核查错误信息,不仅增加当事人的折腾成本,也会增加有关方面的行政成本。

因此建议,在一网通办或者12345提供专门的纠错反馈渠道;从基层政府部门到上级有关方面,应有快速响应和核查机制;围绕纠正信息错误,既明确办理程序,也明确办理时限。如此一来,就能倒逼有关方面高效纠错,减少当事人的折腾成本。

2024-11-27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86834.html 1 3 “数据错误”的纠错成本不该由市民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