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 陈炫铭
在科技日益发展、学术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各方推动逐渐形成学习与研究的热潮,同时也面临着较大挑战。以往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存在教师主讲、学生主听,侧重教材教学,忽略学术性、前沿性、互动性等问题。近年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更为迅捷,学生的知识吸收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思维也愈加活跃,这就要求中国传统文化课堂教学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五史”中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注重契合学生的知识面及兴趣点,强调教学互动,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改革,让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追踪学术前沿,关注时代热点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内容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新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教师可在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维持系统性教授的基础上,追索国际学术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中,以情景式的教学,将学术前沿、时代热点与固有知识相结合,以专题化、学术性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出更有前沿性的思考和研究。
学科融合是这一时代的全新教学发展理念。在综合型人才需求越发迫切的当下,传统文化课堂应当突破学科壁垒,根据内容实际穿插多种学科的有效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育学生对知识的多维应用能力。中国传统文化涉及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等多门学科,教师在讲授时要做到交叉融合,触类旁通,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传统文化的广度与深度。此外,也应适当引入影像制作、人工智能等相关热点应用领域与学科的融合案例,培育学生的科学系统思维和创新思考能力。
此外,近年来的热点新闻,多有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以此为典型案例贯穿到课堂专题教学中,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引导其吃透悟透,活学活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强化翻转互动,夯实能力基础
在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然遭受严重挑战的今天,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构建完备的课堂内外师生“互动”机制,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学生吸纳接受知识的水平和能力,以此调整课堂节奏与讲述模式,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步伐。要搭建起合理的课堂即时反馈机制,通过问询倾听、问卷调研等各种形式,利用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即时通信工具,加强师生的实时有效交流,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吸收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一个支持性学习社区,并主动推荐相关的参考书目,引导学生增强课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基于互动交流的内容组织课堂讨论课,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深入探讨,重点考核学生的平时阅读量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传授学术研究的方法。这种互动机制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学习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独立思考。
当前,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迫切需求,对新文科的建设提出迫切的人才需求。这种情况下,在运用创新思维强化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兴趣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术本身的严谨性,要把牢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牛鼻子”。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基础环节,除了强调通识基础外,也需有相当程度的专深,为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式探研,鼓励引导有潜力的学生就讨论分享的相关主题进行深度打磨,积极指导其参加科研创新项目及“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各类赛事,推动学术落地生根,赋能社会现实。这样的实践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究。
融入地方实践,渗透以文化人
浙东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在宁波地区的生动体现,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有普遍的文化价值。因此,一方面可在课堂讲授中专辟浙东文化专题,深入探讨总结浙东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了解浙东文化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可将授课从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实地走访考察浙东历史文化遗迹、组织展开相关社会实践,使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在宁波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物质文化遗存,例如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等儒家先贤的故居,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保国寺、雪窦寺等佛教著名寺院,城隍庙、清道观等体现道家道教和民间信仰的场所。此外,天一阁、宁波帮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等体现宁波城市特色的文化地标,以及余姚梁弄横坎头村等浙东红色文化基地,都是实践教学的优质资源。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把“教书”与“育人”、“为学”与“为人”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五史”中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并内化为精神信仰,外化为自觉行动。
此外,数字赋能文化育人是新时代激活教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历史机遇,天一阁、宁波博物馆及各类展览馆和纪念馆已推出虚拟现实、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数字技术手段,教师可借助数字化平台,带动学生进行沉浸式体验、混合化教学、互动式参与和个性化学习,让课堂教学在网络空间延伸和数字场景拓展中实现新突破。【本文系2021年宁波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新兴技术范式下的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例”(JYXMXYB2021023)最终成果】
(作者分别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学系主任、宁波大学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