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功夫的类型和特点

张天治

“功夫”一词具有多种含义,“做事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其常用含义之一。对儒家学者而言,成就圣贤人格当然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因此,儒家学者把自己付出时间、精力,按照特定方法、路径追求圣贤人格的活动称为修养功夫。“知行合一”无疑是王阳明提出的一种修养功夫,其中的“行”具有多种表现方式,从而使“知行合一”功夫表现为若干类型,基于“知行合一”功夫的类型,又可以归纳出“知行合一”功夫的特点。

一、“知行合一”功夫的类型

一是“心”“身”合一。为了方便表述,这里和下文用“心”指代“良知”,“身”指人的身体。“心”“身”合一就是“良知”可以通过眼、耳、口、鼻、四肢等身体器官表现出来。王阳明认为身、心之间关系密切,“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相较而言,心更为根本,因为“身之主宰便是心”。换言之,“良知”主宰身体活动,身体则为“良知”的表现提供载体。比如,内心思绪摇摆者则眼神飘忽不定,内心苟且者则形貌懒惰,内心傲慢者则神色骄矜;如果一个人言语混乱没有条理,可知其“良知”已被不合理的欲望扰乱。所以王阳明说:“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口;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若无汝心,便无耳目口鼻。”“良知”保证了耳、目、口、鼻、四肢合理功能的实现。

二是“心”“事”合一。这里的“事”特指古代儒家总结的五种人伦关系活动。“心”“事”合一就是“良知”之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知识,通过处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五种人伦关系表现出来。王阳明认为,要以“良知”之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知识处理不同的人伦关系,父子、夫妇等人伦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必须妥当对待。

三是“心”“政”合一。“政”主要指政治家对社会进行治理。“心”“政”合一指政治家将“良知”通过政治途径落实到社会治理当中。王阳明说:“明明德必在于亲民。”“明德”指的就是“良知”;而“亲民”指的是安民、养民、教民。对于学而优则仕的士大夫阶层而言,通过安民、养民、教民政策为百姓谋幸福,是“良知”的必然要求。比如,仓廪是古代贮藏米谷的仓库,功能是赈灾救荒及平抑物价,属于保障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但有些官员执政僵化,在灾害肆虐、饿殍遍野的时候,依然教条地等待上级的赈贷命令,才敢开仓放粮。王阳明严厉批评了这种现象,认为其根源在于官员的不作为和不负责任。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政策,从而切实使民生得到保障的政治家,才是“心”“政”合一的忠实践行者。

四是“心”“学”合一。这里的“学”意指个人的学习和讲学活动。“心”“学”合一的意思是个人能够在学习中践行“良知”,又能在讲学中启发学生的“良知”。王阳明说:“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意识到并及时抑制、清除读书时萌发的强记、欲速、炫耀、贪多等不良念头,就是把“良知”落实到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除了自己学习时落实“良知”的指引,王阳明还通过讲学启发学生明白成就圣贤人格的关键就是遵循自己的“良知”生活。“心”“学”合一表明“进学”是为了提升自己,而非炫耀于他人,这正是“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区别所在。

二、“知行合一”功夫的特点

“知行合一”功夫表现为“心”“身”合一、“心”“事”合一、“心”“政”合一、“心”“学”合一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使得“知行合一”功夫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

一是知一行多。由上文可知,“良知”主宰身体活动,“良知”规范人伦关系,“良知”范导社会治理,“良知”支配进学过程。王阳明要求将同一个“良知”实践于不同领域,表现为多种类型活动,所以“知行合一”功夫具有知一行多的特点。

二是知行相适。“知行合一”是“知”“行”两者动态调适的过程。一方面,“知”之明觉精察需在“行”中调适。王阳明曾多次带兵平治寇乱,其“良知”之“仁”“智”等道德知识,如何应对这残忍、血腥的场面?“良知”之仁爱不是毫无原则的泛爱,而是讲究有区别的差等之爱。为非作乱之人,已对其他民众的生活与社会安定产生不良影响,此时为了大部分人的合理利益必须尽快妥善处置,能绥抚则绥抚,不能绥抚则剿除,这是“良知”之仁爱的合理要求。另一方面,“行”之真切笃实也需要在“知”中调适。古人认为为人子者应该做到冬温、夏凉,也就是冬天让父母不受寒冷侵扰,夏天让父母免于暑热之苦。一个真有孝亲之念的人,必定会想办法实现上述目标。比如,如果暖炉效果不理想,孝亲之念会促使他去做新棉衣、棉被。这就是“行”在“知”的驱动下不断做出调适。因此,“知行合一”是“知”“行”在相互作用中逐渐调适的过程。

三是知行无穷。从时间角度看,“知行合一”功夫贯穿生命的整个过程。“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咿呀学语的小孩见到父母立刻张开双臂求抱,就是“良知”亲爱父母的表现。“孩提之童”说的是生命的起始,“曾子易箦”表现的则是生命的终结。曾子在弥留之际,从童子的口中得知身下铺的是大夫才能用的席子,而自己的官职并非大夫,用这种床席明显违反了“礼制”,于是坚决要求儿子为他更换床席,床席刚换好,曾子就去世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曾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坚持遵从“良知”的指引。从空间角度看,一个人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都要依照“良知”进行。因此,“知行合一”功夫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功夫层次的角度看,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功夫从低到高可分为“困知勉行”“学知利行”“生知安行”三个层次。简单地说,“困知勉行”是勉强依循“良知”生活;“学知利行”是敏锐地依循“良知”生活;“生知安行”则是快乐地依循“良知”生活。由“困知勉行”升进到“生知安行”,需要大量的功夫积累和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2024-10-18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79857.html 1 3 “知行合一”功夫的类型和特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