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合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在宁波这片土地上,耕读世家是绵延千年的家风家训;尊师重道,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代代传承。
9月9日下午,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市四套班子领导与全市近13万名教职工中的8名教师代表一道,开展面对面的座谈交流。
2个小时,不长,但浓度很高。在二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们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言传身教、立德树人,助力孩子成长成才,构筑城市品质精神的鲜活故事。
幼教、特教、普教、职教、高教……他们虽奋战在不同的教育领域,但有着令人温暖、心生敬佩的共同的名字——教师!
A
立德树人 宝贵一课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早在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奠定了“何以为师”的基本价值取向。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扭转“教育功利化”到深化“五育并举”,从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到建设学习型大国……同一片蓝天下,人人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一代代人共同的愿景。
走出父母环绕的舒适圈、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本领、学会融入社会团体协作……在人生起步的关键阶段,是一群又一群教师为我们上了宝贵的“人生一课”,给了我们信心和底气,去打开更多“隐藏关卡”。
“幼儿的学习是在和环境互动中产生的。爱他们,就要全力为其提供各种尝试与探索的可能。”已经从教30多年的慈溪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总园长吴桢映说。
其所在的幼儿园原有10亩空地打算建造行政楼。项目启动前,几个小朋友找到吴桢映,说想在这块地上种向日葵、种西瓜、养小动物。
童言无忌的表达,没有被无视、被轻视,而是被吸纳、被鼓励。不久后,孩子们参与设计的“花园农场”应运而生。
小蝌蚪怎样变成小青蛙?向日葵、柿子怎样生长?有趣的生命故事每天都在这里发生,这块空地没有变成园长室、接待室,成了孩子们释放天性的自然天地。
“今年,是我从教的第29年,也是当班主任的第29年。”省、市级名班工作室领衔人,奉化区实验小学教师俞芬带来了关于支持和成就的感悟。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班主任不仅是学业上的良师,更是生活上可以寻求帮助、情感上可以寻求宽慰的朋友。
“在我们班,有一句动听的情话,因为有你,让我遇见了更优秀的自己。在班级管理中,我的着眼点不在于事而在于人,支持学生、成就学生,让他们看到一个积极向上的自我、自信豁达的自我。”俞芬说。
作为“小飞人”陈妤颉的指导教师,宁波体育运动学校田径教研组组长、田径国家级教练员吴亚存是“小飞人”背后的那个“追光者”。
在刚结束的世青赛中,陈妤颉右脚受伤,医生建议静养3个月。但她依旧冒着酷暑,忍痛坚持训练。“还是个孩子的她,也会叫苦喊累,偶尔闹情绪说不想练了。我总是耐心地劝导她:困难就像一座高山,翻过它就能看到更美的风景。”吴亚存说。
如今,进入国家队的“小飞人”,正聚焦更高的领奖台,争取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国争光、为甬添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一个栋梁之材,都离不开幼苗阶段的悉心呵护、用心浇灌。教育教育,教在言行、育在身心。
B
为人师表 指路明灯
这是一个快速向前奔跑的时代。
当我们蓦然回首,记忆中的教师似乎依旧待在原地、目光澄澈。
他们燃烧自己,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同样也用自己不打折扣的“为人师表”,一撇一捺写下了“大写的人”。
镇海中学,是宁波响当当的“金名片”,背后凝结着一批又一批教师前赴后继的心血和汗水。
毕业多年后,依旧会有镇中学生深情回望:“他们(教师们)仿佛一直站在小城的屋檐下,教书育人,迎来送往一茬茬学生。他们把一届又一届孩子送出小城,返身又开始下一季的忙碌。他们像是永不停歇的园丁,他们在对你说,走啊,外面的世界很大,走吧,走出小城,走向人生更大的平台。”
对此,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深有感触。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也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和关键因素。多年来,镇中倡导“教育自觉”,持续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持续以具有镇中特色的教师价值观引领教师发展。
“我经常对我们的教师说,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成长上;对我们镇中系学校的校长来说,校长的价值体现在教师的发展上;我也相信,教育政策的价值体现在地方教育事业的繁荣上。”吴国平说。
扎根农村35年,其中14年从事特殊教育——象山县培智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吴素芬的工作简历很简单,除了教育,还是教育。
2011年,象山县筹办培智学校,首届招收了60个残障孩子。
为了让每个特殊儿童毕业后有一技之长,她带领教师们编写适合的课程,到各地学习专业先进的教学经验,秉持着“教100次不会时就要准备教第101次”的信念,将付出化为关心孩子的每个日常。
“每次听到孩子艰难却努力叫出的一句‘老师好’,我便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我希望,这些特殊孩子结束15年教育后,还有机会更好地进入社会。”吴素芬说。
2023年2月,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雅儿等51名教师跨越万里来到库车。除了陌生环境带来的挑战,他们还要面对当地新招青年教师经验不足、课堂效率低下的难题。
那段时间,每每到了深夜,援疆楼教师宿舍总是灯火通明。从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宁波的师傅们总是倾囊相授。最终,5个受援学校的徒弟教师夺得库车市所有青年教师素养大赛的一等奖。
“一年半时间,我们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培养一支‘带不走、留得住’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为重心,大大提升了当地的教育质量。”张雅儿说。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在这个日益纷繁、价值多元的世界里,好的教师无疑是很多人人生路上的那座“灯塔”。
C
永攀高峰 锐意创新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其中,如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如何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等课题,既是重点要点,也是难点堵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岩石力学研究所所长杜时贵,是宁波大学自主培养的院士第一人。作为一名奋战在科研领域的高校教师,他认为宁波高校一定要牢牢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机遇,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为着力点,打造一流学科,加强一流科创平台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精准施策、持续发力。
“在科学研究中,我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正是这些失败教会了我坚持不懈。其实,科学家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对知识的追求上,更重要的是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的态度。这种精神贯穿了我的整个科研生涯,并且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教育理念。”杜时贵说。
他表示,宁波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的研发人员,博士研究生是企业研发的主力军,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博士点建设的支持,搭建桥梁促进高校与龙头企业开展博士研究生培养合作,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作为产教融合模式的典型,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宁波培罗成集团首席技师潘超宇有着“双重身份”——曾是深耕服装行业、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工匠,现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师。
“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我认为精髓相通:一是精益求精的匠心,无论是打造产品还是培育人才,均需细节至上,不断迭代以求至善;二是终身学习的信念,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与知识,唯有不断学习,方能引领未来;三是团队协作的力量,无论是企业的高效生产还是高校的教学研究,团队协作都是成功的关键。”潘超宇说。
通过这样的产教融合模式,其所在的工作室成功获批首批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累计申报专利32项、制定标准2项、出版教材3部、培育省级工匠6人;今年更是获得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备受教育,深受感动,要让其他领导干部也好好上上这堂课!”“从你们身上,我们深切感受到紧跟党走的政治定力、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行为世范的高尚品格,你们不愧是辛勤的园丁、不愧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现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代表了与会者此时此刻的心潮澎湃。
教师,既是职业,更是事业;既是事关个人的成长成才,更是事关国家的命运前途。正像今年教师节主题所说的那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以梦为马,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