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太守房 “太守”应是谁?

昔日“三十六弯九厅堂”的太守房如今仅剩下这些建筑。

翰林第的墙门朝向管家弄。

叶龙虎 文/摄

太守,是旧时郡一级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汉代之前,太守是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索性将郡守改称太守,这便成了正式官职。后来郡废,太守只是州刺史的别称。到了明清时期,太守成了知府的雅称。

余姚的太守房是北城史氏的宅第,在明清两代,史家出过两位知府,究竟是谁建造了太守房呢?

余姚史氏来自鄞东。据民国三年《余姚史氏宗谱》记载:“迁姚始祖弥贤,涓之六子……宋宁宗嘉定时由鄞邑往来余姚,爱龙山舜水之胜,遂隐居余姚之西南里。”光绪《余姚县志》也有记载:“史家步在南城西旱门,宋处士史德所居因名。”史德是史弥贤之子。

史弥贤是为岳飞平反、官至宰相的史浩的亲侄子,其父史涓是史浩的幼弟。史浩在余姚当县尉时,史涓已经26岁了。他一定到过大哥任职的小城,对“龙山舜水之胜”,也肯定不止一次在儿子们跟前提过。所以,史涓去世后,他的六子史弥贤就动了迁居余姚的念头。

根据迁徙的时间来分析,史弥贤不仅仅是羡慕余姚的山水之胜,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与堂兄史弥远有关。史弥远是史浩的三子,此时为朝中右相。史弥贤深知这位堂兄独揽朝政,树敌太多,政治上的事是说不清楚的,还是远避为好。所以,《余姚史氏宗谱》记述史弥贤的三个孙子,“长曰闰,承史氏宗祧;次曰正亨,改名应炎,出继宋武翊郎防御使张公畴为嗣;季曰正始,改名肇,出继宋处士杨公原为嗣。传至明季,俱归复本姓。”史弥贤的迁徙带有防范的考虑。当然,这只是猜想。

“余姚之西南里”,在南宋时期还是农村。迁姚史氏的前三世,虽然坚持耕读传家,过的却是普通农家的生活。从四世史镛任山阴教谕开始,余姚史氏的门第逐渐显赫。自七世史才在正统十二年(1447年)乡试中式,到二十世史澜中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亚魁,这372年中,余姚史氏出过28个举人、7个进士。也是从史才这一代算起,到光绪年间,余姚史氏家族出过教谕、知县、通判、同知、知府、道台等官员92人,可谓真正的甲第世家。

据《余姚史氏宗谱》记载,史氏隐居余姚西南里的200多年后,正统八年(1443年),七世史盛由西南里迁城里的西北隅,成为余姚北城史氏的始迁祖。前面提到的两位知府,都是史盛的后人。

一位是迁姚十二世史记勋(1552年-1600年),万历七年亚魁、万历十一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陕西司主事、贵州司郎中、湖广德安府知府、四川重庆府知府、河南彰德府知府,进阶中宪大夫。据县志记载:“史记勋,字稽叔,号忠屿。八世祖孟通,明初举耆儒,官乾州同知。曾祖鹓,广信同知。父铨,全椒知县。季父钶,隆庆五年进士,官编修。”史铨是王阳明的弟子、明代中后期思想家钱德洪的女婿。

另一位是迁姚十九世史梦蛟(1769年-1847年),史记勋的七世孙,以廪贡生入仕,历官分水县训导、南城兵马司副指挥、甘肃崇信县知县、凉州平番县知县、辽州知州、忻州知州、山西汾州府知府、太原府知府,历署雁门平大朔宁忻代兵备道、冀宁道,例晋中宪大夫。有人说太守房是史梦蛟的宅第。

但余姚的太守房与翰林第是同时期的建筑,两座宅第一前一后,家族中传说是兄弟俩建造的。而符合兄弟俩建造说法的,只有迁姚十世史桂的两个儿子史铨、史钶,兄弟是同科举人。史铨官全椒县知县,以子记勋贵诰赠河南彰德府知府,自然也能称太守;史钶是翰林院编修。所谓诰赠,是以皇帝的诰命追赠已故亲属的封号。史铨是万历十八年(1590年)去世的,所以,太守房与翰林第如果说是兄弟俩建造,那应该是史铨得到封号之后的建筑。当然,说叔侄建造似乎更为贴切。史记勋从河南彰德府知府任上回家丁忧的三年中,叔侄俩或许动议过守制期满建造宅第的打算。由此判断,太守房和翰林第应该是万历二十年(1592年)之后的建筑。

叔侄年龄相差11岁,商议一起建房,两人的感情可见一斑。史钶是乡试经元、会试会魁,史记勋年少时随叔叔兼老师的史钶学习,长进很快。殿试时,史记勋是二甲第七名进士,先在刑部任职,后调任地方官。旧时无论做官还是经商,讲究落叶归根,所以就有了这一前一后的两座宅第:翰林第在东南,太守房在西北,翰林第出西门即为太守房。

我拜访过世居太守房的耄耋老人史自强。他说,“我是太守公的后人。因为当年红旗印刷厂建厂和阳明医院扩建,我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搬离了太守房。太守房的规模比翰林第要大很多,围墙高筑,墙外有小河环绕,墙门朝南。门外是东西向的太守房路,东通好看埠头,西通武胜门路。大门口有好几对旗杆夹,靠河边还有照壁,对岸有弄称管家弄,也有史氏族人聚居。翰林第的墙门朝管家弄。”史自强一边说,一边在纸上写:“千柱落地太守房,三十六弯九厅堂。”他告诉我,这是本地人形容太守房的顺口溜。他的话,愈加坚定了我对太守房是史记勋所建的判断。因为史记勋有五个儿子,史梦蛟是次子史可久的六世孙,史自强是五子史可赞的十一世孙。假如太守房是史梦蛟所建,那五房之后的史自强怎么可能住在二房后人史梦蛟的房子里呢?

不过,如果太守房与翰林第是叔侄一起建的,其形制、规格不会相差太多。后世太守房既然比翰林第大很多,且有千柱落地的规模,那么史梦蛟在老屋的基础上也许进行过扩建。这就可以解释里面的住户为什么会有除五房以外的其他房头的后裔。所谓“三十六弯九厅堂”应该是史梦蛟扩建后的规模。

史自强老人还说,“中院的中间是堂前,供奉祖宗牌位。我家住在堂前西首的抱柱间,两楼两底。后院的后面是花园,有池塘、小河、树林和菜地。”史自强的侄子史冶而也接着说:“我小时候常常看见爷爷在小河上搁一架梯子,上面铺一块木板,挑着料桶担去对岸浇菜。”

2024-08-19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70087.html 1 3 余姚太守房 “太守”应是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