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槌和搓衣板

安徽安庆长江边上的浣洗妇人手一根棒槌。

一老妪正用搓衣板洗窗帘布。

一妇女把搓衣板放在外侧,棒槌留在手边。

旧搓衣板经整理和艺术美化后,成了古董挂件。

宁波博物馆陈列的雕花髹漆的洗衣槌。

分体的石洗衣盆与石搓衣板。

连体的石洗衣盆与石搓衣板。

桑金伟 文/摄

在手工洗衣年代,棒槌和搓衣板是主要工具。余慈一带称洗衣的棒槌叫“练(音)棒榔笞”简称“棒笞”,其体态是前大后小,故有俗语“练棒榔笞倒大转”。此句描述的虽是“倒大转”的常态,但说的是“僭越”的一种状况,颇有“尾大不掉”之内涵,为贬义。

这种前大后小的棒槌,制作难度稍大一些,但捶起衣物来省力多了。我在安徽安庆的长江边上见过,当时江边有不少浣洗女在捶衣,每人手里拿的棒槌就是前大后小的。

考究的棒槌是雕花髹漆的。我在宁波博物馆拍到一件实物,雕刻较精细,手柄形状近似宝剑。而农家的棒槌大多是自己动手制作的,有些就是树干的一段,粗糙但实用。

棒槌起源于何时,不得而知,肯定是“很久很久以前”。传说中春秋时的西施长裙素衣,在江畔手挥棒槌。也有人说用棒槌洗衣在唐代或之前就已普及,理由是李白在《子夜吴歌·秋歌》中写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然而我对此不敢苟同,这里的“捣衣”,应有两种意思。一是指过去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砧板上,用木槌敲打,以求柔软熨帖。二是捶击洗涤的脏衣服使其更洁净。我认为李白说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搓衣板是棒槌的“伴侣”,过去很多家庭既有搓衣板又有棒槌。洗“小件”用槌,洗“大件”用板;先在板上搓,是为“浆肥皂”,后用棒槌捶,是为“过清”;板常在家里用,槌多在河埠头用。但这也没有“定规”。我曾在江西景德镇的一条河边看到板、槌共用的洗涤场景——一妇女正在洗涤“小件”,搓衣板放在外侧,棒槌留在手边。也曾在浙江建德寿昌镇河边见到一老妪用搓衣板洗“大件”,好像是窗帘布,我想其“过清”必然要去身后的河埠头。

说是搓衣板,其实不尽是木质的,也有石质的,估计石质的诞生年代更早。有的石洗衣盆与石搓衣板是连体的,也有的石洗衣盆与石搓衣板是分体的。这两块石搓衣板都不起沟槽。

而木搓衣板由一整块木板做成,上下两端分别留出15厘米至25厘米的平板,中间由二三十条沟槽横向组成,沟槽的作用是增加木板的摩擦力。少数精致的搓衣板还把沟槽分成两种,一边宽槽用来搓粗布厚衣,一边窄槽用来搓单衣,可见古人考虑十分周全。

为何石搓衣板上不刻沟槽?我猜测石搓衣板上若再刻沟槽,摩擦力会太大,有损织物。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建新居时,会顺便在户外搭建一块水泥洗衣平板,再在这块水泥平板的一角浇压出沟槽,用以搓衣。传统的搓衣板就这样“失业”了。

头脑灵活的慈溪天元商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走南闯北搜罗搓衣板,再将它们送进修复工厂进行整理和艺术美化。之后,搓衣板摇身一变,作为古董挂件出售。这种具有“时代包浆”的搓衣板终于有了新用处。

2024-08-19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70086.html 1 3 棒槌和搓衣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