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陈章升
通讯员 陈 钢 郑乃榕
“早上好”“加油”……前天上午,家在海曙区的王女士收到慈溪市周巷镇梨农曹华安的“特殊问候”,传递问候的是微信上两个可爱的“萌小梨”。“每年蜜梨成熟时,老曹都会邀请我去周巷做客。”王女士说,今年,他的“邀请函”里多了几个蜜梨表情包,让人眼前一亮。
进入7月,周巷万亩梨园迎来丰收季,果园内弥漫着蜜梨的清香。一只只翠绿、清甜的蜜梨经采摘、分拣、装箱后,被销往嘉兴、杭州等地。“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蜜梨水分更足、肉质更细。出梅后,它们的口感更佳。”曹华安说,本周一以来,他每天能采收500多公斤翠玉梨,批发价每公斤约8元。
周巷是“中国黄花梨之乡”,蜜梨年产值超9000万元。近年来,该镇聚焦蜜梨产业提质增效,打造了一批品种优新、栽培科学的蜜梨种植示范基地。“从‘单家独户’到‘规模生产’,从‘等客上门’到‘找客下单’,梨农建立蜜梨产销新模式,‘试水’蜜梨深加工,绘就农文旅融合新图景。”周巷镇农办负责人说。
新品种新技术促“蝶变”
蜜梨种植是周巷的特色产业,发展至今已有70年。
上世纪50年代,当地农民尝试在房前屋后、河边地角等处小规模种植蜜梨。经过新老梨农“接力传承”,周巷蜜梨栽培面积从一开始的寥寥数亩扩大到如今的近万亩。近年来,该镇大力引进新品种蜜梨,推广棚架栽培技术、数字农业管理系统,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周巷“蜜梨大家庭”现有10多名“成员”,除了常见的黄花梨、翠冠梨、翠玉梨,还有新玉、玉冠等新品种蜜梨。“10多年前,村民刚开始种翠玉梨时,市场接受度不高。现在,这种蜜梨在村里的栽培面积已超600亩,成为蜜梨市场里的‘明星’。”新缪路村党总支书记唐常清说。
新缪路村是周巷镇蜜梨产业特色村,蜜梨栽培总面积约2500亩。去年,该村1100多户蜜梨种植户销售蜜梨超过5500吨,亩均产值近万元。
“靠着卖梨的收入,许多村民建房、买车、供孩子上大学。”唐常清说,近年来,镇村联动将蜜梨的优新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引进来,大户“走出去”扩大种植规模,让周巷蜜梨实现品质、效益双提升。
享受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的,还有该镇维多利亚果蔬农场的梨农。2021年,他们在农场建起数字化蜜梨种植大棚,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梨园管理。经过3年发展,这家农场50亩蜜梨大棚中已有40亩安装“数字大脑”。
“里面有水肥一体化滴灌装置、温湿度传感器,中控室大屏幕和管理员手机能实时显示相关数据。”农场管理员吕建淼说,数字化蜜梨种植大棚投用后,农场的农资成本下降40%左右,施肥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内外兼修”展新颜
周巷梨农向“新”而行,让小小蜜梨实现“华丽转身”。
近年来,周巷在新缪路村二塘横沟修建“三面光”渠道。目前,这种渠道已覆盖该村所有农田。“以前,村里的沟渠又小又窄。碰到暴雨或高温天,梨园会出现积水或干旱问题。”村民符伯勋说,现在,大家在雨天拉闸板,积水能通过“三面光”渠道排出;遇到高温天,3台水泵同时开启,一夜之间就能灌溉所有梨园。
除了现代化水利设施,“共享冷库”也为周巷蜜梨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2021年以来,该镇通过冷库资源共享,破解疏通蜜梨冷链储存、运输的难点堵点,延长它们的保鲜期,实现错时、错峰甚至跨季销售。
“梨农打开相关手机小程序,就能搜索查看周边‘共享冷库’库容余量。”花田农场负责人曹青云说,冷库里的蜜梨3个月内品质不会变。如果遇到蜜梨滞销,梨农可以先将蜜梨运至冷库冷藏,等滞销期一过,再拿出来卖个好价钱。
曹青云是“80后”大学生农创客。近年来,她与当地年轻梨农一起依托电商平台,积极拓宽蜜梨销售渠道。去年,曹青云上网“吆喝”蜜梨,销售额超过10万元。“最近,网上下单的‘粉丝’既有老客户,也有‘新面孔’。”她指了指手机中的订单信息说,“今年,我们将加大网络推广力度,提高蜜梨的直播订单量。”
在从线下“走”到线上的同时,周巷蜜梨“变身”为特色小吃、饮品及文创产品。“我们镇推出‘萌小梨’文化IP,作为周巷有‘Li’推介官。”该镇相关负责人说,“Li”既是“梨”,也是“礼”。“萌小梨”以其憨态可掬的形象,传递文明新风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经过多年产业培育,周巷蜜梨加快“走出去”步伐。近年来,该镇蜜梨种植大户在周边地区开展蜜梨规模化种植经营,并将优新品种蜜梨及相关技术标准推广至外地。其间,周巷梨农与象山梨农开展“南北协作”,加强蜜梨栽培技术交流,一批新品种蜜梨在象山黄避岙乡等地的梨园“落地生根”。